揭开一段尘封的办报史
6 月30 日,本报党员干部深入到东源县黄村镇,在黄村地区革命历史革命烈士纪念馆开展党员教育活动,以缅怀革命先烈,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增强党性修养。纪念馆内一幅幅图片,一段段文字,一件件实物,无一不记载了黄村地区爱与恨、血与火的光辉战斗历程,尤其是后东特委坚持创办自己的机关报——《星火报》,更是让人深受教育。
图中这位东江纵队老战土说,追忆那段血与火办报岁月,让后人更加珍惜今日幸福生活。
在我市革命斗争史上,中共东江后东特委的机关报《星火报》虽存在不足两年时间,但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据当地讲解员讲,1945 年2 月,中共东江后东特委决定创办自己的机关报,取意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思想,将报纸取名为《星火报》,报社最初设立在黄村文秀塘,后来转移到下围村。根据组织安排,1945 年9 月,中共河源县委特派员江尚尧(化名薛弼珊)担任河源县委书记兼后东特委机关报《星火报》编辑,报社又转移到南客寮出版。
南客寮四面环山,是一个只有四五户人家的小山寨。《星火报》的工作间,就设在紧靠寨子东南角一间约有三十平方的房子里。《星火报》报社多数情况下有四人工作,即江尚尧、李作新、罗尚文和康燕芬四个人。虽然工作比较紧张、忙碌,但是由于大家团结协作,密切配合,报社的工作显得忙而不乱,紧张有序。尤其是刻写钢板的李作新,会写一手漂亮的仿宋体,而且擅长刻写钢板,刻写腊纸既快又好,被称为“钢板李”。
1945 年10 月30 日一大早,江尚尧带着一卷刚刚出版,还散发着浓郁墨香味的《星火报》出发到叶潭儒步检查党组织工作。在途中,他遭遇反动武装,身份暴露,在搏斗中中弹牺牲,时年27岁。
从1945 年12 月起,国民党反动派的保安团加大了对后东根据地的围攻“清剿”,《星火报》也未能幸免,不时有小股敌军的兵力到文秀塘、南客寮等处进行“清乡”扫荡。1946 年春节过后,为防止敌人突然袭击,《星火报》社暂时转移到附近的白云嶂半山腰,在露天编辑出版报纸。
就这样,露天办报坚持了差不多四天时间。后来,根据后东特委安排,《星火报》又转移到龙川老隆隐蔽了半个多月,仍坚持出版。
1946 年初,由于黄村宁山根据地遭到敌军的破坏,《星火报》报社跟随后东特委机关,翻过龙川七目嶂,秘密转移到梅州五华大田石灰坝村。在石灰坝村的几户村民家里,《星火报》照常出版,大批油印传单、宣传品也通过当地中心交通站和交通员往各地散发。直至1946 年6 月29 日东江纵队北撤山东,《星火报》才停办,坚持办报达一年五个月之久。
本报记者 张涛 通讯员 陈速影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