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平绣锻金溪村的清代古建筑——天保第
核心提示:倦鸟归巢,牧歌唱晚,夕阳之下的连平县绣缎镇金溪村,别有一番韵味。 10 月9 日,记者来到村里建于清代的古建筑 ——天保第,一下子被3 块红石砌就的大门吸引住了,深嵌入半米厚墙内的石门不高,仅 3 米多,虽不如林寨古村“谦光楼”那般高大与雄势,却自有一种朴实与安宁。记者忍不住进去探访一番,里面门头匾、石刻虽然在文革时被破坏了一些,然其题字内容多来自传统经典上的吉祥嘉语、箴言精句,以《诗经》《论语》《礼记》《孟子》为最多,天保第处处可见儒家文化的广泛影响和深入人心程度。天保第目前已被连平县列入连平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天保第内,处处可见教化之功。
忠孝传家久
在一般情况下,门楣上多见多种多样的石刻门头匾额装饰花纹,在天保第,记者惊讶地发现,红石砌就的大门门楣没有复杂的花纹雕刻,也没有题字,平整的石面上,只有或粗或细的斜线剁痕,但给人一种庄重、沉稳、精致、素雅的美感。
在河源客家地区,“门榜”风气比较盛行,即在厅堂上方,画一匾额,书之四字(有的三字),称之曰“门榜”。“门榜”其实是农耕文明时期留下的历史徽章,体现了美好愿望和精神追求,其内容一般显示其品格高尚、门风纯朴、艰苦创业,用于垂训后代,天保第也不例外。一进门,“门榜”上书“忠孝传家”,虽仅四字,然其内容丰富,寓意深远,这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封建士大夫的耕读隐居人生追求是不同的,要耕田地,事稼穑,丰五谷,也要读好书,增知识,长才干,学做人,然要做到忠孝,才能真正安身立命,还能让家业代代相传,这在造就了一代又一代人的优秀品德,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桂馥兰馨”何处寻
《晋宫阁名》曾记载,洛阳宫有百堂,绥福堂是最有名的堂之一。天保第就有一个“绥福堂”,其也是现存唯一的堂。跨过正门门槛,就来到绥福堂,左边悬挂匾额“桂馥兰馨”,右边则悬挂匾额“竹苞松茂”。虽然在文革期间,两块匾额作为“四旧”遭到一些毁坏,但字迹仍依稀可辨,细细品读之,别有一番韵味。
“竹苞松茂得我所,桂馥兰馨勤持家”,这是在客家地区流传已久的一副对联,一般用于庆贺新居落成。“桂馥兰馨”指花香袭人,芬芳长久。桂花终年枝繁叶茂、幽香四溢、清雅秀丽;兰花则具有高洁的品质、清雅的特点,被称为“花中君子”。然要说“桂馥兰馨”之语,最流行当属民国初年,当年结婚证常有 “喜今日赤绳系定,珠联璧合。卜他年白头永偕,桂馥兰馨。此证!”之语,这些优美华丽的辞藻,光读着就觉得令人很舒服,没想到在这山野古屋,也能够看到“桂馥兰馨”,着实让人有些意外。
处处可见教化之功
如今“桂馥兰馨”已无处寻,空留匾额挂厅头。正对堂匾“绥福堂”的是匾额“永怀俭慎”。说起这四字,相传清朝有一状元之文称 “仰思《禹谟》克俭之训,永怀《商书》慎俭之言”,寄语子子孙孙永远要克勤克俭,慎言慎行。天保第内,人们行走的小巷也是用大块卵石铺就,块块如黄宝石般,至今仍光亮如初。自从天保第内的最后一住户自大前年搬出去住后,已鲜有人再从卵石上面行走。
记者行走天保第,处处感受到一种浓浓的文化氛围,石刻的栏杆,斑驳的马头墙,还有残墙上的芦花,处处书写着历史风云,见证岁月更迭,为游客奉献一抹抹触手可及的乡愁,也为美好的未来,营造优良的自然与人文环境。
本报记者 张涛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