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奈的慰藉 ——余清平小小说《一副从城里来到乡下的麻将》读后感
■陈振昌
城市在不断扩容壮大、日见繁华,农村 在不断萎缩消瘦、日见萧条,这是当下我们 视角所见到的城市与农村的反差。物质的 反差背后,就是精神层面的落差。这种落 差,是怎样一种表现,反映了什么,说明了什 么,隐藏着什么。有担当,有责任感,而又视 角敏锐的作家,自然就会捕捉到这个值得沉 思的写作题材。
青年作家余清平的小小说《一副从城 里来到乡下的麻将》(原载2017 年4 期《百 花园》、2017 年6 期《小说选刊》转载)就是 思考这个话题、贴近生活、很见深度的一篇 作品。
儿子进城打工,老父孤身只影在农村老 家度日,儿子没能耐挣到大钱,不能像有房 有钱的幸运儿把父亲接来城里享清福。儿 子知道老父孤独,唯一能尽孝道的法子就是 买一副麻将给父亲,让他在孤寂中有些声 响,有些人气,有些快乐。因为老父亲就好 这一口。
也许令儿子没想到的是,有了从城里来 到农村的一副麻将的父亲,解烦消弭并没有 想象中得那么好,因为麻将是四方城,最怕 三缺一,可在这个日见萧条的农村老家,父 亲的麻将不是三缺一了,而是一缺三。以前 一起玩的郝才,前年就死了。刘婆是最喜欢 打麻将的,也不在了。活着的只有老木,进 城和儿子一起过了。无奈之下,父亲的麻将 只有来虚的,三个雀友是没影儿的,就像是 先人的牌位。“他轮流着替每一方摸牌出牌, 吃和、放炮、自摸”。开始兴致极高,慢慢地 就腻味了。腻味了就换一种玩法,由没彩头 到各派80 块钱,换成彩头的玩法。“一开始, 老人玩得有滋有味”,但慢慢地,有滋有味 又变成索然无味了。无奈之下,父亲拎着麻 将满村庄转,希望玩个实的,可就是凑不齐 四个人。
城里来的麻将并未让空虚、百无聊赖的 父亲得到慰藉。尽管父亲是抱着麻将逝去 的,但他心里惦记着的不是这冰冷的托儿, 而是人与人之间实在的温暖和乐趣。他没 得到,至死也没得到。小说的內涵如同留守 儿童的话题一样沉重:社会该怎样去关注这 些晚年的农村老人,即便是物质生活有了, 该怎么保障以后他们所需要的精神生活。 农村老人社会该怎样跟上时代的步伐。
余清平叙述这个故事,不是用第一人称 “我”,也不是用第三人称“某某”,而是用第 二人称“你”。你,就是从城里到乡下的这副 麻将。你,就是这个故事演绎的视角。你, 从不解为什么把我弄到乡下开始,从抱怨到 消气,从消气到理解老人,以至同情老人和 老人感情融洽。应该说,这个叙述人称的选 择,是内容决定着形式的,恰到好处。我们 常说的匠心独运,不仅仅是细节的设计、行 文的智慧,同样也包括演绎人称的视角选 择。鲁迅的《祝福》,因为有我在鲁四老爷书 房的情节设计,有我在除夕见到祥林嫂的情 节设计等等,就决定着文本的视角必须是第 一人称“我”。但凡优秀的小说都这样,而不 是随心所欲。
余清平是位小小说高产作家,在广东小 小说学会成立至今只一年多的时间里,他 的作品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冒出,羊城晚报、 南方日报、百花园、微型小说选刊、小小说 选刊、小说选刊等名报名刊常常可以见到 他的名字。所以能高产,勤奋,视野开拓, 表现手法多样,有底蕴,有灵气自然是重要 因素,但善于思考,思想敏锐,善于在平常 生活中发现不平常的东西,恐怕也是重要 缘由,他的这篇优秀的小小说就作了最好 的注脚。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