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在线订阅 | 汽车频道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专题报道 > 阅读新闻

关爱环卫工人从送一副手套开始

他们,被称作是“城市美容师”——环卫工人。目前,市区有1500 多名环卫工,他们每天分散在大街小巷,为城市的清洁起早贪黑,为我市“创文”“创园”工作做出应有的贡献。而隐匿在垃圾桶里的碎玻璃、带钉子的木板、大头针、细铁丝、榴莲壳等尖锐的“刺”,却屡屡让环卫工受伤。近几日,记者走访环卫工人、垃圾中转站等,调查隐匿在垃圾桶里的各种尖锐垃圾,以及这些垃圾对环卫工人们的伤害。


在市区一垃圾中转站,环卫工人陈发好(左)和同事王保文在清理垃圾。

环卫工人

尖锐的垃圾让我们很受伤

垃圾桶就像一个大锅,但是里面煮的总是一道菜——东北乱炖。“生活垃圾千千种,都要扔了谁还管你是哪种?没啥好说的,被割伤了只能怪自己不小心呗。” 新江二路居民区的环卫工张明发自嘲道。

前日晚上7 时许,记者来到张明发与妻子杨丽艳的出租屋,这时他已经下班,正在用电磁炉烫菜。张明发与杨丽艳都是市区新江二路的环卫工,一个负责居民区内的保洁,一个负责街道保洁。生活垃圾是所有垃圾中最复杂的,“ 什么都有,都用一个个垃圾袋装好的,谁也不知道里面有什么。”因为垃圾里隐藏的玻璃、钉子等尖锐物,张明发屡屡受伤,成了一个“容易受伤的男人”。

“也不是什么大伤,好了之后基本上都不留疤。”张明发张开右手,给记者看他右手食指上的一个圆形伤口,这是上周他在拎一袋很重的垃圾时弄到的,伤口还非常明显。“垃圾袋很重,把它抛甩到垃圾车的时候,里面的玻璃刚好划破手指。”而年前,他还受了一次比较严重的伤,足足一个月才痊愈。张明发回忆:“车上垃圾太多了,摇摇晃晃,我就用脚踩一踩,结果就被钉子刺穿了鞋子,脚上流了好多血。”

在新江一路记者还见到了环卫工卢顺康,他也在去年被市民丢弃的装修垃圾中的玻璃割伤了手指。卢顺康的手上有很多老茧,还有一道道小伤口。做了7 年环卫工,他自己都不记得伤口都是怎么来的了。

一年多前,何平文从老家湖南来到河源做环卫工,由于没经验,之前他并没有特别注意保护自己的手,但是半年前在收拾垃圾的时候他被藏在垃圾袋里的玻璃划伤了。记者见到何平文的时候,他手上戴着手套,正在把垃圾桶里的垃圾转移到车上。“现在不敢不戴手套了。”何平文心有余悸地说道。


看着这伤痕累累的手,请您打包处理一下锋利的垃圾再丢弃。

记者调查

隐匿在垃圾桶里的“刺”很多

生活垃圾是人类生活的副产品,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高度集中,生活垃圾的产量正逐步增加,一般生活垃圾分为废纸、塑料、玻璃、金属和生物垃圾等五类。然而记者走访垃圾中转站,采访环卫工人发现,我市垃圾分类并不明显,玻璃、金属等之类尖锐伤人的垃圾仍参杂其中。

记者在老城鳄湖公园垃圾中转站采访发现,很多环卫工人在打扫垃圾时,即便是带上手套,穿上水鞋仍然会被刺伤。“我们清理垃圾时,有些时候会被刺伤,长竹签、玻璃、钉子等这些是最常见的。”环卫工陈发好曾经就被玻璃割伤手腕,被长竹签、钉子等物品穿过水鞋刺伤脚底。

玻璃、钉子是环卫工人最容易碰到的尖锐物,而这类型的尖锐物多不多呢?环卫工人会不会经常碰到呢?负责打扫长塘路的罗阿姨回答:“当然有。我们负责打扫公路的同事就比在垃圾中站站工作的同事好一点,玻璃少一些,但由于马路两边的服装店多,所以来自旧服装上的刺人钉子还是不少。”罗阿姨说,她也是常常被旧服装上的小钉子刺得“伤痕累累”,要三四天才能痊愈,到了冬天就需要更长时间痊愈。而她的同事陈先生则比较幸运,比较少被玻璃、小钉子刺伤,但附近店铺的店主随意把垃圾扔在马路上的行为着实让他烦恼。

市民

未对尖锐的垃圾打包处理

“你扔过什么尖锐的垃圾?”

“钉子、榴莲壳、碎玻璃,这些都扔过啊。”

“你在扔这些东西之前会想把它们包装一下吗?”

“没有吧,有垃圾袋了还要包装干嘛?”

以上是记者前日下午采访市民邹女士,和她的一小段对话。

日前,记者随机采访了十多位市民,他们的职业包括医务工作者、公务员、老师、在校大学生、全职妈妈、工厂一线工人、退休单位职工等。其中,仅有两位市民表示对尖锐的垃圾会先打包处理一下再扔垃圾桶,一位市民表示偶尔会处理一下,其余9 人均告诉记者 “从未打包处理过”,另外还有一人表示“没有扔过什么带刺的垃圾”。

“扔垃圾还要包装?开玩笑吧?”当记者询问市民曾先生时,他一脸质疑。他介绍,他是我市某机关单位的一名职工,由于工作忙,家里几乎都是母亲和妻子倒垃圾做家务,但是更换家里的玻璃等工作一般归他。去年,他家客厅重新更换窗户,他是直接把碎玻璃片扔在自家附近垃圾堆的,“垃圾堆就是用来扔垃圾的,没听说过垃圾还要打包处理的”。记者反问:“那环卫工人去处理这些锋利的玻璃时,不是很容易割伤?如果处理一下比较好吧?”“嗯……确实是这样,以前没这个意识,身边很多人也没有处理,我感觉大家都形成了习惯了。”他回答。

虽然多数市民表示不会对尖锐锋利的垃圾进行处理,但也有一部分人表示“偶尔处理”、“均处理过再扔”。

家住建设大道的市民刘岸是一名全职太太,平日里和家婆分工合作,一起带着两个孩子、做家务。她告诉记者,倒垃圾是她每天都要做的事情,家里人爱吃榴莲,为了不让榴莲壳的刺刺穿垃圾袋,她会用废弃报纸处理一下。而至于碎镜片、碎玻璃等,一般是直接扔在垃圾袋里。与曾先生和刘岸不同,在和平县从事教师工作的叶老师说,“扔榴莲壳、碎镜子、废弃刀子…… 都会用废弃报纸包一下”。她说,不仅她这样做,她的家人也会这样处理,给学生上课时,她也会把这些知识融入她的课堂上,希望学生们都有爱护环卫工人的意识。

采访手记

请给“暗器”戴上“鞘”

我们称环卫工为“城市美容师”,但这个“美容师”与其他光鲜亮丽的美容师却是截然不同的,在给城市带来美丽与洁净的同时,他们给自己留下的是脏污,甚至还会有伤痕。所谓“明枪易挡,暗箭难防”,市民不经心的随意丢弃,却是给环卫工们带来累累伤痕的罪魁祸首。玻璃、钉子、烧烤串、大头针、别针、牙签……小小的尖锐物,放在明处时,我们都会注意不让自己被割到、戳伤。但是当它们被夹带在无数垃圾中,就成了杀伤力巨大的“暗器”,一不留神就会被伤到。

环卫工人最怕的就是这些“暗器”,但是尖锐物的存在无法避免,我们只要稍稍上点心,给“暗器”戴上“鞘”,就能阻止很多“流血事件” 的发生。我们无法让他们粗糙的双手回复白嫩,但却可以让他们不再增添伤痕。例如给尖锐物包上几层报纸,或是用透明胶粘上,举手之劳,传递一份爱心,营造一份温馨。而且,从今天起,本报将发起“你我同行动、温暖环卫工”公益活动,为环卫工人免费送上一副手套。只要你有爱心,愿意为环卫工奉献自己的力量,就可拨打电话 15986025516,联系捐赠爱心手套。除通过热线电话联系捐赠外,我们还将通过河源新闻网、河源晚报微信公众号发起爱心捐款活动,为环卫工人筹款购置防刺手套。现在,就是此刻,无需迟疑,快来参与我们的爱心行动吧!

本报记者 刘影丽 杨容 谢思思



相关热词搜索:手套


上一篇:传递河源好声音“站好最后一班岗”
下一篇:在河源,娶个媳妇要花多少钱?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