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在线订阅 | 汽车频道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专题报道 > 阅读新闻

两位援藏老师讲述支教故事

阅读提示:印度诗人泰戈尔曾写过,天空虽然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今年7 月,西藏林芝市巴宜区中学校长给我市援藏老师赖雪瑛临别赠言:巴中的天空一定会留下你的痕迹,因为你已如此努力地飞翔过!这短短的几行字,即是对我市援藏老师的教育自觉和时代担当的肯定。

其实,在援藏老师赖雪瑛之前,如今在我市高级中学任教的陈甘敬老师也有近一年援藏支教经历。前日,本报记者专程采访了陈甘敬和赖雪瑛,他们的支教义举让人感动。西藏教育的天空,河源人也做过贡献。

“天路”支教一生难忘

陈甘敬:广东省第七批援藏教师,中级数学教师,河源市优秀教师,河源市最美教师。

从2015 年8 月启程进藏,到2016 年7 月自墨脱返回河源,说起近一年的支教经历,陈甘敬仍然记忆犹新。他说,自从走上教师岗位就有一个支教梦,只是没有想到会到墨脱县那么远的地方。

陈甘敬出生在和平县林寨楼镇村一农民家庭。2003 年自韩山师范学院毕业后,他到河源啸仙中学任教,后考入河源市田家炳实验中学教书。他说,从教后,心底总有一个支教梦,就想趁着年轻,到偏远的地方、困难的地方去看看。只是他从来没有想到机缘巧合下会去西藏墨脱县。

“天路”难行

2015 年8 月初,在得知选拔进藏支教教师的消息时,陈甘敬正在北京参加教育教学管理培训,兴冲冲地报了名,没想到就被选拔上了。

8 月中旬出发,他跟着支教团队,从广州坐飞机到成都,再转机到林芝,一路比较顺利。可就在支教团队抵达林芝的第二天,情况出现了变化。因连续大雨,林芝到波密的必经道路318 国道被特大泥石流冲毁,波密到墨脱的山路也多处出现塌方,无奈之下,他们只能滞留林芝八一镇待命。后在施工队的连日奋战下,318 国道最关键的险情排龙路段架起了简易便桥,他们即日就启程出发。

一上车,陈甘敬的心就提了起来,因为这路太惊险了,基本上一路塌方,山又高又陡,两座山之间还有瀑布,车有时涉水通过,溅起的水花有一人多高,仿佛稍不留神,连人带车都会被冲到悬崖里去了。他坐车感觉很累了,想睡又不敢睡觉,害怕有危险,司机安慰他们:“不用怕,这条路我都开车走了20年了,还没有出现过问题。”

这且不说,最难受的是涉水过两个未通车的隧道,从山下流下的雪水相当冷,趟在水里,备感刺骨,全身衣服湿透,裤腿也是泥泞不堪。但即使饥寒交迫、疲备至极,大家仍要坚持赶路,以至于五人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烧症状。一路险情不断,直到第二天中午十二点,他们总算安全到达墨脱县小学。

独特的藏族名字

来不及休整,到达第二天陈甘敬就开始上课,可一拿到学生花名册,“苍吉卓玛、嘎玛卓玛、达瓦拉珍、巴桑玉珍、桑吉罗布、尼玛扎西……”,看到这一个个难记的名字,他有些窘了,第一堂课下来,光念学生名字,他就有些狼狈不堪了。为了记住每一个学生的名字,他利用课余时间制作了一个课件,给每个孩子拍一张照片,每张相片旁边写上名字,用相片来认人,用了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终于能够准确地叫出每个学生的名字了。

接触多了,他发现,藏族孩子的名字不但不好记,小孩子的性格差异也较大,有些很沉默,有些很调皮,尤其是成绩差异较大,如果家庭重视教育的话,成绩相当好,记忆力也很棒,语文学得很好。比如班上的罗布珠扎,一个11 岁的藏族男孩,各科成绩都不错。他到罗布珠扎家走访时,发现他们生活条件比较艰苦,但父母都很关心孩子在学校的表现。

让电脑“工作”

在墨脱小学,设备不缺,但缺少会使用设备的教师。在小学实验室里,陈甘敬就发现了价值3 万多元的实验设备由于无人会用而闲置多年,甚至一些干电池由于长久未使用而失效了。他主动去街上买了干电池,准备好各种器材,给全校学生上了一堂“让灯泡亮起来”的实验课,受到孩子们的热烈欢迎,现场还有一些藏族老师向他请教如何做实险。陈甘敬了解到,由于条件所限制,学校有些设备坏了,只能请拉萨的技术人员来解决。由于路程等原因,一般需要两三个月才能解决。

在设备室里,一些电脑也因无人使用而落满了灰尘。支教之余,陈甘敬把这些电脑擦拭干净,修复系统,安装常用软件,并和一些老师探讨如何制作课件,如何使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在支教结束之时,学校里除了一些年龄比较大的老师外,大多数老师都能制作简单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充实了课堂教学资源,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墨脱之路,艰难险阻,是一种挑战,是一种磨练;圆了自己的支教梦,尽自己一点点的能力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人,是一种收获,是一种快乐。”对于西藏墨脱支教之行,陈甘敬这样感慨。

把情意留在西藏

赖雪瑛:广东省第一批“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教师,高级语文教师,广东省德育骨干,广东省心理健康教育A证教师,河源市作家协会会员。

2017 年3 月,作为广东省第一批“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教师之一,我市田家炳实验中学的赖雪瑛进驻西藏林芝巴宜中学任教。

相对于陈甘敬进墨脱的一路艰险,赖雪瑛进藏的路途相对平坦,故事不多,但平生从未经历的高原反应也让她吃不消。呼吸不畅、脸色发紫的现象持续了一个多星期。尽管如此,抵达林芝巴宜中学当天,她还是忍着强烈的高原反应,给学生上了第一节课。正是这一课,让她感受了藏族孩子们的纯真质朴,也深深感受到孩子们眼眸中那透露的对汉语写作表达的无序与无奈。细心的她,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下决心要做出“改变”。

“校本教材”的情意

“作为风景地的西藏,是游客眼中的天堂;作为受援地的西藏,她对我意味着什么?”初到的日子里,赖雪瑛总是这样问自己,进藏以来,她一直潜心于对藏区专用教材的研读与思考,一个月后,她的思考有了方向,《记叙文序列化写作教学探讨(试行)》草案拟成。接下来的日子,她与本地结对子的教师一起研讨、开设公开课、作文辅导讲座,经过两个多月的实践与积累,完成了《记叙文序列化写作教学探讨(试行)》的课堂调研活动。在期末考试前紧张的时刻,赖雪瑛利用早晚的时间,连续整理,终于在放假离藏之前将《记叙文序列化写作教学探讨(试行)》和《德育专题——班主任专业化成长》两本校本教材整理成册,留给了受援学校。

令赖雪瑛欣慰的是,她所开设的讲座也得到了当地师生的高度认可。日前,由西藏教育厅主编的《教育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信息摘编(第8期)》报道了她为林芝市国培计划师资培训做讲座的消息。她践行了她到西藏第一天说的话:“此行随性,无关风月”、 “每个学生都是一株饱满的青稞,愿用一支粉笔,用尽此生的情意,俯身拾起他们”。

赖雪瑛是一个想做就要做得最好的老师,的确,她也用实践在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她指导学生参加“四讲四爱”教育活动朗诵比赛并获得二等奖,还参加了西藏内地班招生考试的评卷工作,给当地“国培计划——送教下乡”作讲座。用赖雪瑛自己的话说,她的援藏工作可以概括为“4321”:即4 节公开课,3 个专题讲座,2 本校本教材,1 次心灵洗礼。

“支教经历”的期待

支教之余,赖雪瑛喜欢到西藏林芝的街头去走走、去看看,到街头大茶馆畅饮酥油茶,到西藏人家感受藏族风情,尤其令她难忘的是与藏族卓玛一家的交往,她平生首次厨艺就是在卓玛一家展示的。一次,为了打“牙祭”,她尝试着用西藏的地方食材做了几道客家菜,卓玛一家都说好吃,大家相处起来其乐融融。

在一些喜欢旅游的人眼中,西藏是一块虔诚的圣地,是离天最接近的地方,如鲁朗风情多姿,波密岁月静好,色达静穆安详,布达拉宫朝圣虔诚,还有那河流澄净、青稞滴翠、花海妖娆、唐卡精妙,浓浓的民族风情让人迷醉,西藏天空的纯净更让人沉醉,这也激发了赖雪瑛的创作灵感。作为市作家协会会员,赖雪瑛当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半年支教经历,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她计划近期把西藏支教经历写出来。

尽管你们听不懂风的絮语

可我依然准备用风声

传达我对你们的教诲

因为此刻

你们就这么真切的站在我身边

多年以后

不管你们是捧着雅鲁藏布江的水

还是忆起布达拉宫前的誓言

目送你们

已是我今生不易更改的习惯

——节选赖雪瑛《目送》

本报记者 张涛 见习记者 凌敏



相关热词搜索:老师 故事


上一篇:一位“暖”爸的教女经
下一篇:看病预约挂号支付“一键”搞定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