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在线订阅 | 汽车频道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民生新闻 > 阅读新闻

我市两所田家炳学校追思哀悼田家炳先生 斯人已逝,丰碑永存

7月10日上午,被誉为“中国百校之父”的田家炳博士辞世,享年99岁。这位只上过两年初中,租住在75平方米房子的老人,把几十亿身家捐赠给了祖国教育事业,留下了海峡两岸300余所以“田家炳”命名的学校。

7月10日上午,被誉为“中国百校之父”的田家炳博士辞世,享年99岁。这位只上过两年初中,租住在75平方米房子的老人,把几十亿身家捐赠给了祖国教育事业,留下了海峡两岸300余所以“田家炳”命名的学校。在河源,田家炳捐赠的学校包括河源市田家炳实验中学、龙川县田家炳中学,捐资累计近700万元。

为感恩田家炳老先生生前对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市教育局于7月11日发出唁电,深切缅怀。前昨两日,龙川县田家炳中学、河源市田家炳实验中学也先后在学校举行悼念田家炳先生仪式。

热心教育事业,捐资助学

田家炳1919年生于梅州大埔高陂银滩村,1958年举家迁居香港,曾任香港田氏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田家炳基金会董事会主席。

1982年,田家炳在香港创办田家炳基金会。据该基金会统计,至今田家炳在中国范围内累计捐助了93所大学、166所中学、41所小学、19所专业学校及幼儿园、约1800间乡村学校图书室,以及一些桥梁、医院和博物馆,总额超过10亿港元。

在田家炳捐赠的学校中,包括河源市田家炳实验中学、龙川县田家炳中学。

斯人已去,丰碑永存

昨日,河源市田家炳实验中学全体师生举行田家炳先生逝世追思活动。在宣读讣告后,对田家炳生平事迹进行介绍,讲述学校与田家炳的渊源。

河源市田家炳实验中学是田家炳捐资400万元创办的市直属公立高级中学,创办于1997年,1998年秋季正式开学,当年10月,田家炳第一次来到该校;2002年4月份,田家炳再次到该校实地考察。至今,该校仍保留有1998年田家炳到该校参加学校挂牌仪式的部分图片,其中一张正是他站在台上手握话筒讲话,台下学生认真聆听的画面。

2001年11月6日,龙川县新城中学正式改名“龙川县田家炳中学”。该校校长李舒强表示,为了表达缅怀之情,该校于7月11日晚举行了“家炳大爱,泽被华夏”主题悼念活动,在一千多字的《家炳精神,永垂不朽——谨以此文沉痛悼念田家炳先生》的悼词中,该校负责人讲述了田家炳勤俭助学的感人事迹,褒扬了田家炳振兴教育的远见卓识。

据了解,近年来,田家炳基金会还为我市这两所学校改善教学配套给予支持,两所学校的老师也定期参加各类教学提升项目。同时,基金会还为部分考上大学的学子颁发了奖学金,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近年来,河源市田家炳实验中学、龙川县田家炳中学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人才。

生活节俭,对教育事业却很慷慨

张艺是龙川县田家炳中学退休的老校长,当年与田家炳本人衔接学校捐资建设大楼事宜的正是他。在张艺的印象中,田家炳是个对生活节俭、对教育事业慷慨解囊的人。

张艺回忆,1999年,他与龙川县政府工作人员到香港拜访田家炳本人,寻求学校大楼建设资金帮助。“一杯清茶相待,讲清楚来由后,先生叫我们自己到外面吃简餐,饭也不留我们吃,还说自己不是小气,是要把每一分钱用到实处。”张艺说,10多天后,田家炳回信欣然答应捐资250万元用于学校建设。2001年,到龙川参加学校挂牌仪式,田家炳拒绝学校帮他安排的套间住宿,让学校工作人员更换单间住宿,吃饭更是要求简餐。

田家炳这种对教育事业慷慨解囊的精神,感染了许多师生。龙川县田家炳中学首届毕业生朱明能表示,作为田家炳中学的学生,大学期间其曾受过基金会奖学金的资助,如今踏出社会,田家炳精神对他及校友的影响很大。

本报记者 吴奕镇



-------------------------------------------------------------------------
河源新闻网独家稿件,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后果自负
商务合作联系网站管理员(QQ/微信:10117807)
-------------------------------------------------------------------------
相关热词搜索:田家炳 先生 学校


上一篇:“文明餐桌”深入市民心 吃多少点多少渐成风尚
下一篇:交警部门再掀凌厉攻势 查处52名酒驾者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600多名源商共话 助力“两个河源”建设

600多名源商共话 助力“两个河源”建设
18河源市首届源商大会召开天下源商共一家。20日,以“情系河源,共赢发展”为主题的2018河源市首届源商大会召开。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