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周末时评 > 阅读新闻

河源茶香依旧浓醇乎?

2017 年已过,匆匆岁月又一载。若论河源“茶事”,不能不提年终的“收官之展”——2017 河源首届茶文化博览 会。上月29 日堪称河源茶人大好日子,河源在这一天向世人宣布“河源有好茶”,开幕首日就吸引了2 万多人到场 赏茶、喝茶、藏茶、玩茶。

“河源有好茶”,这样的宣言,多少有些壮士出征的况味。时隔五日,茶博会散发的“茶香”依然余味缭绕,大有 “三月不知肉味”之势!不信,你听,槎城街头巷尾热议的仍然是河源“茶事”。

时值隆冬时节,茶可当酒,围 炉煲茶,品茗之余,回味过去一年, 河源“茶事”还真不少。人间四月 天,万物复苏时。4 月16 日,“登仙 湖巅采春茶鲜”丹仙湖首届春茶 开采节开幕。近300 名爱茶者齐 聚上莞仙湖山顶,体验采茶、制茶 之趣;时隔四日,4 月20 日,紫金县 举行首届全民饮茶节,近30 家茶企 参展,超过2000 人到场品赏“紫金” 之茗,享受“茶宴”之乐。

再观首届茶博会,看现场熙熙 攘攘,第一感觉是兴奋,有这么多 爱茶之人,有这么多的茶品牌,让 人有种眼花缭乱之感。随之而来 的是茫然,这么多品牌,哪一个才 是我所需,我所爱?依稀忆起十年 前一次品茶,是在石坪山顶,一依 山而筑、几根木头搭成的小茶亭。 三五好友围炉煮茶慢啜,置身青青 茶园,放眼天地外,感人生何其短 暂。想河源这么多茶山,容得下如 此熙来攘往的人流,再多的人,也 不会显得拥挤。

有道是,半世身家三斗谷, 千秋事业一杯茶。用此来形容 近耄耋之年仍活跃我市茶界的 陈炯昌之半生经历毫不为过。 十五年前,他退休后继承祖传三 代“衣钵”——制茶,继续捣鼓茶 叶,自称“ 茶痴”,茶友却尊称为 “陈叔”。谈起客家茶史,陈叔如 数家珍。他说,客家人喜欢种 茶、饮茶,对广东的茶文化,河源 是有很大贡献的,广东有记载的 茶叶就始于我市龙川县,约有 1500 多年的历史了,后逐步扩大 到粤北、粤东等30 个纯客家和半 客家县区。

茶乃自然生灵,汲雨露而 长。陈叔说,河源茶源远流长, 与长于高山峻岭不无关系,更得 益于一千多年的茶文化历史传 承。客家先祖在制茶手法上自 成一套,最大限度保留了茶叶天 然的草香、花香或树香,力保茶 叶原香原味。这一点,后来人当 为之自豪。

《河源县志·物产卷》载:“岭南 山地产茶者多,而河邑独盛。”河源 山多,能种茶的地方自然就多,就 面积和产量而言,目前依然在全省 雄居前五。全市茶叶种植面积 84906 亩,全省排名第三;茶叶产量 5355吨,全省排名第五。

然河源茶占据本土市场的时 代到来了没有?业界一直众说纷 纭,没有定论。不过,深圳对口帮 扶我市214 个贫困村,有65 个贫困 村、7450 多户贫困户“靠茶吃茶,靠 茶致富”,有望因“茶”而甩“贫困 帽”。茶于全市脱贫攻坚之功,不 容置疑。

“问道”河源,茶业发展,困在何 处?河源茶界认为,主要是缺少区 域品牌、茶企缺乏“抱团取暖”意 识。“河源茶‘山头’多,过去是‘八百 诸侯’,现在至少也有‘战国七雄’, 多年来企业间缺少合作,一直没有 一个像太阳耀眼的区域品牌出现。” 茶博会上,本土一茶人道破玄机。 故以为,当集全市之力,集众人之 智,合力推进茶业区域品牌建设。 政府自然不能缺位,茶企更要抱团 发展,共筑河源茶业“大航母”!

就茶市而言,当前算不上最好 的时期,却是最有前途的时代,因 为有深圳“兄弟”的贴心帮扶。相 信河源茶能因此而声名远扬,不只 是“河源有好茶”的自信,更有“河 源有名茶”的自豪!

张涛

 



相关热词搜索:河源 茶香


上一篇:服务区现“女士停车位”
下一篇:无视公共规则者,该罚!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