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了鞭炮响祭祖依然诚意深
和平一些乡镇素有中秋祭祖的习俗,然而在今年和平的一些村,村民祭祖不再是烟花爆竹加烧纸扬尘了,而由县镇免费发送到村民手里的鲜花唱起了主角。作为推行文明祭祖新风的第一年,和平文明祭祀新风尚已是蔚然成风。与此相应的是,笔者在当地一些乡村看到,一些姓氏的祭祀活动有舞龙舞狮,还有戏曲、舞蹈表演,没有鞭炮声,照样锣鼓喧天热闹非凡。“以前每次都被鞭炮呛得流眼泪、咳嗽,今年就没这问题了。”不少村民如是说,虽是代代相传的老规矩,然也要有新变化,祭祖也应提倡新风尚。
一
一些村民说,以前祭祖,采购烟花爆竹是一家一户一笔不小的开支,因为家家比着放,好像铆着劲比谁家的烟花爆竹更响更大更漂亮。然而私下想想,这哪里是放鞭炮,更像是比着烧钱,这花掉大把大把的真金白银,除了能满足孝子贤孙们一时的虚荣心外,这躺在地下的“祖宗们”知道吗?不知道!相反,换来的是山林烟雾弥漫,置身其中,有如“腾云驾雾”一般,整个村子更是乌烟瘴气,你放我也放,鞭炮声终日不绝于耳,周围村民不堪其扰。
更让人担忧的是,祭祖燃放烟花爆竹的人太多,导致山火时有发生。一个国庆假期下来,祭祖要引发好几场大火,既劳民又伤财。市防火办提供权威数字显示,一年发生的山火有八成多是由祭祖引起的。
二
102年前,先贤孙中山观钱江大潮曾留下名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时代发展,祭祀呼唤移风易俗,祖宗之法亦可破。
祭祖燃放爆竹是习俗、是传统,甚至从某种意义来说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但文明在进步,若是我们依旧抱着“陈旧习俗不可变”“传统文化不能改”的思想,似乎与社会的发展有些格格不入。不论什么年代,我们传承先贤文化、接受文明传承,都是为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尤其对当今社会而言,人们更希望看到的是山青水秀,天朗气清,无疑燃放爆竹与我们的祭祖现实需要是存在冲突、背道而驰的。
时代发展了,为了家乡的绿色,人们的观念也得改变了。没有爆竹一样可以祭好祖,何况“互联网+”早已为祭祖提供了更多的方式选择,让放爆竹不再是必行之举。放烟花爆竹只是祭祀的一种形式,烘托一下气氛。只要整个家族团圆开心,这祭祖气氛一点也不比往年少。
三
就祭祖本身而言,其重在缅怀亲人,是一种孝道的传承,让后代不忘本,不忘根,从中受到教育,让祖训、家风在家族中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故缅怀亲人当提倡,但是用什么方式进行,应有所选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应当提倡在亲人活着的时候好好孝敬他们,做到所谓的“厚养薄葬”。
古语说得好,家有一老赛一宝。当以孝治家,孝行天下。因情相系,唯爱相依。有网友曾说,不论你我相隔多远,总被一种力量所牵引、所引导,这就是以孝治家,这是化“腐朽”为神奇,摧枯拉朽的一股洪荒之力,足可感染好几代人,从小到大,由老到少,一个“孝”字当先,可把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家族紧紧凝聚在一起。
四
人穷不能志短,家贫不失孝道。孝道无底线,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没有终点,只有起点。种什么瓜,得什么瓜;种什么树,结什么果。当我们在双亲膝前尽着孝心,孝顺着自己长辈的时候,也许你并不知道,你的言行正影响着、感染着自己的后代。如此一代又一代孝心的传递,铸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子子孙孙代代不息永远传承。这其实才是祭祀祖先的本意所在。
有一种行动以唤醒道德良知为力量,有一股力量为激发邻里互助而行动,那就是“孝道”。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好、子女教育得好,社会风气好才有基础。故当倡导以孝治家,时时以孝为先,处处不忘孝道。唯其如此,方能实现人人梦寐以求的“和谐家园梦”!
张 涛
上一篇:开跑车接孩子被移出家长群
下一篇:红包炸弹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