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周末时评 > 阅读新闻

少一点戾气多一点和谐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国家卫健委等28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对严重危害正常医疗秩序的失信行为责任人实施联合惩戒合作备忘录》。对暴力伤医者实施跨部门联合惩戒,这是继“医闹”入刑、国务院公布《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以后,国家惩戒涉医犯罪、解决医疗纠纷的又一记重拳。

在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的现在,一方面,人们追求着优质医疗服务,另一方面,伤医暴力事件又频频发生。我们呼唤仁爱和谐尊医重卫的社会风气,只有社会少一点戾气,多一些理解包容,才能让医者更安心尽心,患者也才能享受更好的医疗服务。

中国医院协会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每所医院平均每年发生的暴力伤医事件高达27次。医务人员躯体受到攻击、造成明显伤害的事件逐年增加,绝大多数人曾遭到过谩骂、威胁。

就拿最近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医生遭患者家属殴打一案来看。此事发生于首个“中国医师节”不久之后,且动手者中竟有首都师范大学的学生。患者丈夫因不满医生的诊断,不听医生解释,突然就挥起拳头砸向医生,而患者女儿赶到的时候,不仅不劝阻,反而一起加入伤医的行列。下手的时候没有后怕,暴戾的时候没有敬畏,让人悲愤,更让人深思。

医生这个行业的从业门槛并不低,学医过程非常辛苦,一个主治医师起码要经历14年的学习,而主任医师更是要24年的学习历练。再想想当年“非典”时期,若不是一群群医护工作者冲锋在第一线,奋不顾身,与“非典”殊死搏斗,用生死谱写救死扶伤的壮丽篇章,哪有后面“战争”的胜利?若医生的担当带来的是对自身的人身伤害,谁还敢做医生,谁还敢来救助患者?医疗场所带给我们的是生的希望,健康的向往,但现在一次又一次的暴力伤医事件,伤的是医生的心?试问,所有人都不愿做医生了,谁还来守护患者呢?

在频发的伤医事件的另一面,是人们对好医生的追捧,对优质医疗服务的向往。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与日俱增,对医疗质量也有着越来越严格的要求。每每生病,人们都会下意识地选择知名医院就医。到了大医院,也会下意识地选择挂专家号,享受更加专业的医疗服务。这也造成了大医院门庭若市,小医院门可罗雀的现象。在网络上,我们每每看到网络流传的“xx省最强就医指南”,对里面罗列的各个好医生,也会下意识地保存下来,以备不时之需。一旦生病需要就医的时候,就会打开这份名单,寻找对症的好医生。

可是,人们对好医生的追捧,并未让这些好医生躲开伤害的拳头。还记得两年前发生在广东省人民医院的一起暴力伤医事件,该医院口腔科主任陈仲伟在家中被一名曾经的患者砍成重伤,抢救无效辞世,当时其妻子也被砍伤住院医治。如此优秀的医生以这种方式离世,让人痛惜不已。

此次联合发布的《关于对严重危害正常医疗秩序的失信行为责任人实施联合惩戒合作备忘录》中提出,通过限制担任国企高管、限制招录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限制乘坐飞机等16项惩戒措施,让暴力伤医者“无路可走”,是对暴力伤医者的一次有力的惩戒,也是国家对于调整守护好和谐医患关系的一个有力举措。

尊重医生即是尊重生命,需要提高医生的社会地位,提倡尊医重卫,严惩暴力伤医者。实施或参与涉医违法犯罪活动,不仅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还得在社会信用上加以联合惩戒。信用惩戒不仅保护了医护人员的合法权益,更裨益于构建社会诚信体系。

营造良好的医患关系,维持正常的医疗秩序,是广大医务工作者和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也是社会的共同呼唤。让我们多一些理性与信任,少一些盲从与戾气,这是对医生的尊重,也是对自己健康的尊重。

刘曦






上一篇:无本炒房
下一篇:乡村现诅咒式标语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