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七届四次全会部署九项重点工作 紧扣民生谋发展美好蓝图催奋进
昨日,市委七届四次全会召开,会上,市委书记丁 红都作了题为《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想伟大旗帜,为决胜小康率先振兴同步现代化而不 懈奋斗》的报告。从报告中的数据可以看到,2017 年我 市经济在逆势中稳健增长,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进步, 收获丰厚。
今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 开放40 周年和河源建市30 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 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报告通篇 立足市情谋划发展,字句紧扣发展惠及民生,为河源科 学发展描绘了一幅振奋人心、催人奋进的美好蓝图,为 推进我市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东北部核心城市,决胜小 康、率先振兴和同步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
2017 年成绩单
2017 年是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一年, 也是河源发展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经济持续下行压力,我市 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大力扶持实体经济发展,加快农村一 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主动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分工,全市经 济平稳发展。
全市经济平稳发展
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996 亿元,比增5.5%;
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 值369 亿元,比增4.3%;
固定资产投资763.1 亿 元,比增17%;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585.8 亿元,比增9%;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71.2 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 5.7%。
脱贫攻坚取得明显成效
两年累计88160 人实现脱贫;
255 个贫困村创建新农村示范村全面启动;
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顺利推进;
改造了农村危房5600 户;
对口帮扶签约投资超10 亿元的项目5 个。
综合交通网络初步形成
汕昆高速建成通车;
河惠莞高速全线动工;
武深高速、赣深高铁加快建设;
河紫高速、龙梅龙客专等一批项目 前期工作稳步推进;
航道、机场规划取得新突破;
粤港澳大湾区东北部交通枢纽加 快构建;
国省道和县乡公路改造扎实推进;
“四好农村路”加快构建。
产业加快转型升级
全市工业园区投入基础建设资金26亿元;
实现工业园区“三通一平”6.7 平方公里;
中兴通讯(河源)基地项目启动搬迁;
共签约项目185 个,总投资440 亿元;
完成技改投资比增43.5%;
净增高新技术企业36 家,总数达102 家;
新组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8 家;
新增国家级、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各一家。
2018 年工作展望
今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意义重 大。报告对我市2018 年工作作了全面部署,提出将重点做好九个方面的 工作,不断夯实决胜小康、率先振兴、同步现代化基础。
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7%左右;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和大气、水环境质量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一降一补取得实质性进展;
金融财政风险有序有效防控。
重点一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 革,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 建设
报告指出,2018 年,我市要牢 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一根本要求, 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破”“立”“降”并举,把提高供给体 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不断增强经 济质量优势。深入推进“三去一降 一补”,统筹推进去库存、无杠杆, 大力降低实体经济成本,加快推进 基础设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 时,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培育壮 大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 造、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生命 健康等新兴产业,激发各类市场主 体活力,深入推进质量强市建设; 要加快培育现代服务业,加快生产 性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现代物流 业、金融新业态以及生态健康休闲 旅游业。
重点二
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着力提高扶贫质量成效
报告提出,要把打赢精准脱贫 攻坚战作为头等大事,把提高脱贫 质量放在首位,着力提高扶贫质量 和成效。要强化扶贫责任落实,努 力实现开发式扶贫,深入实施脱贫 攻坚“八项工程”,注重扶贫同扶 志、扶智相结合;巩固完善脱贫长 效机制,推进构建专项扶贫、行业 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 格局;统筹推进新农村建设,用一 年时间把255 个省定贫困村建成 整洁村、再用两年时间建成新农村 示范村,到2025 年把全市农村建 成具有岭南文化气息和客家人文 特色的美丽乡村。
重点三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东北 部交通枢纽,强化现代要素向 河源便捷流通的区位优势
报告提出,我市要加快打通以 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航空运输、港 口航运为主的外联“动脉血管”,拓 展以中心城区与各县城间快速通 道、中心城区各功能板块间连接通 道为主的内联“静脉血管”,疏通以 农村公路为主的循环“毛细血管”, 建设通达珠三角、连通周边、覆盖全 市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要全力推进重点交通项目建 设,全力配合赣深高铁建设,争取 龙梅龙高铁开工建设,积极推进广 河客专、龙(川)汕(尾)铁路、龙(川) 韶(关)铁路规划;配合加快武深、 河惠莞高速设,推动河紫高速等 规划实施,启动粤赣高速热水段 扩建工程,积极谋划河惠深、河 增、龙寻高速。
重点四
实施都市经济带动战 略,形成现代要素向中心城 区集聚的发展态势
报告指出,要统筹空间、规模、 产业三大结构和生产生活、生态三 大布局,抓好规划、建设、管理三大 环节,加快做强做大都市经济主 体,完善城市功能布局,提升城市 综合承载力,构建以中心城区为龙 头、各县城为支撑、市县镇村协调 发展的城镇格局。
要科学优化城市规划体系,高 起点谋划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优 化完善“1+6”规划体系,统筹打造 “三江六岸”生态景观城市功能廊 道,统筹老城区、城市北区、东源县 城、江东新区、高新区、城市西部六 大片区发展;统筹推进城市开发建 设,创新城市开发建设管理,打造 智慧生态现代新城。
重点五
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 展战略,推动产业加快转型 升级
报告提出,我市要把创新作为 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驱动力,实现 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形成与粤港澳 大湾区产业链协作分工、价值链合 作共赢的产业发展新格局。要大 力推进科技创新,积极融入广深科 技创新走廊建设,全面落实省创新 驱动发展“八大举措”,实施高新技 术企业“倍增计划”和树标提质行 动;大力推进产业共建,把河源打 造成粤港澳大湾区优质高端产业 延伸区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 区;大力推进园区开发建设,加快 形成以高新区为龙头、中心城区 “四园”联动发展、各县园区错位发 展的格局。
重点六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 略,促进县域经济提质提效 发展
报告指出,要协同推进工业 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 化,强化县域经济多点支撑。各县 要以县城发展为主引擎,主动接受 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形成更加科 学紧密的经济协作和产业协同关 系;以乡村振兴战略为主抓手,以 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为引领,推动 农业产业化发展。大力发展县域 特色产业,推动各县区形成1—2 个特色支柱产业;大力推进农业农 村现代化,今年年底前80%以上的 村庄要基本完成人居环境基础整 治任务;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全 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 登记颁证。
重点七
高起点谋划和推进新 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打造河 源营商环境新优势
报告提出,要加快打造国际 化、市场化、法治化、便利化营商 环境。要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改 革,开展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 改革试点,重点推进“证照分离” 和网上审批取得突破性进展;加快 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对标珠三角先 进地区,深化政务服务改革,推动 “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快推进民 生综合改革,加快推进社保制度改 革,推进教育体制改革,推动教师 “县管校聘”管理体制和校长职级 制改革等。
重点八
主动提升在粤港澳大 湾区的战略功能,加快培育 河源开放型经济全要素
报告提出,要抢抓粤港澳大湾 区国家战略的重大历史机遇,围绕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东北部核心城 市,紧密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 发展规划,积极承接大湾区的产业 延伸和功能拓展,加快推进平台、 政策、市场和要素对接,推动河源 与粤港澳大湾区高度融合发展。
重点九
坚持绿色发展引领,高 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报告指出,我市要坚持把绿色 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高标准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天更蓝、 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的生 态河源,持续巩固和提升核心竞争 力。巩固提升生态优势,深入实施 “水十条”“土十条”,坚决打好污染 防治“三大战役”;加快推进绿色发 展,以建设东源全国首批“绿水青 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为 示范,积极探索生态优势转化为发 展优势的绿色发展之路,实现“绿 富”双赢。
本报记者 谢素婵 郑婷影
上一篇:城市有温度 人民更幸福
下一篇:市委七届四次全会召开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