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埔小河水质综合整治工程正式试水运行 力争明年底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
本报讯 记者 彭茂洋 随着市高新区的开发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雨水混杂着城市生活污水以及部分企业污水汇入高埔小河,导致该河水质下降,氨氮、耗氧量等水质指标持续超标。为了还东江支流清澈,给附近居民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高埔小河水质综合整治工程成为了市高新区环保部门重点推进的工程,同时也被列入市十件民生实事。经过约半年的施工,24日,高埔小河水质综合整治工程正式开始试水运行。
综合整治工程正式试水
当日上午,随着机械设备轰鸣声的响起,浑浊的河水不断被水泵提升,流入了设计日处理量达3500立方米的污水处理设施中。
据了解,高埔小河发源于万洞水库,向东流经源城区和市高新区,穿过园区内的科技大道,流入东江,其中市高新区段长约3公里,属于典型的雨源补给型河流,洪水期流量大,枯水季流量小,属于东江的一级支流。
为了全面治理高埔小河的生态环境。市高新区成立了高埔小河水体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孙锋任组长,投资1800余万元,全面启动高埔小河水质综合整治工程。还聘请了专业团队,对高埔小河全流域,特别是园区内的高埔小河支流和主河道,进行了全面的溯源,调查污染现状。“这是市高新区为保护东江流域的一个重要举措,我们也在溯源的过程中对乱排污水的好几家违规企业进行了处罚。”据市高新区环境保护和城市管理局局长简小松介绍,经过排查发现,除了生活污水外,由于高埔工业园河段截污管网不完善,部分企业也存在将工业污水直排至河内的现象。
高埔小河有望恢复清澈
根据专家团队的调查结果,市高新区制定了《河源市高新区高埔小河水质较差水体综合整治方案》,实施支流整治、主河道生态修复的联合整治措施,进行标本兼治,从根本上保障全河段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从而改善高埔小河全流域的生态环境。
市高新区环保部门组织人员,对高埔小河支流进行清淤疏浚,清除淤泥达2000多立方米。并同步实施了河堤绿化、河道护岸、排污管网优化等工程,以防止杂草、垃圾堆积与工业污水制牌。同时,市高新区还与专业机构合作,建立起了水质净化设施以及主河道河涌生态体系,在将处理达标的水排回小河的同时,增强河道的自净能力,确保汇入东江的河水水质。
简小松告诉记者,高埔小河水质整治期分两个阶段进行,到2018年底水质明显好转,高埔小河支流完成深度净化,高埔小河恢复工业和景观用水功能。到2019年底,高埔小河水质满足水环境功能要求,生态得到恢复,汇入东江干流水质全面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