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辈创业留余庄 余韵犹在长留香
先辈创业留余庄余韵犹在长留香
记和平优胜新联村洗马潭古屋留余庄
“仁山草庐、谷贻庄、留余庄、留耕庄、保田屋、庆良草庐”,单单读到这些围龙屋的名字,就让人韵味顿生,而让人颇感惊讶的是,这些颇有韵味的围龙屋,均散布在和平优胜新联村洗马潭一带,这其中最有韵味的莫过于留余庄。河南省巩义一“留余匾”被誉为“中华名匾”,备受人顶膜礼拜,我市留余庄,却藏身边远小村。近日,记者了解到,当地欲借着乡村振兴契机,开发古屋旅游,让更多的人认识留余庄,让客家先辈的“留余”家训教育更多人。
陈氏古屋历史久远
洗马潭一带现有村民1600多人,仅陈氏族人就有1000人左右。相传,元末明初,陈氏先祖陈元坤自福建宁化迁居江西定南县,后又迁居和平富坑,其子景昌后迁居林寨兴井下正一带(即今林寨古村)居住,留在富坑陈氏一脉辗转迁至洗马潭一带落居,一直繁衍至今。
留余庄处处透着简朴。
凭着客家人坚忍不拔的意志、勇于开拓的精神、勤劳朴实的品格,历经十多代人的艰苦创业,直到明朝末年陈氏在当地才真正兴旺起来,开始在洗马潭一带兴建一些具有粤东北客家特色的大型房屋,前后持续几百年,直到抗日战争时期。
据和平县文物普查初步统计,目前洗马潭一带陈氏兴建的围龙屋有社厦、陂虎龙、振公祠、美公祠、儒林第、仁山草庐、谷贻庄、留余庄、留耕庄、宝田屋、庆良草庐、凤凰楼。
低调乃立家之本
新联村与林寨古村一样,多数古屋由陈氏族人创建,但与林寨古村的奢华相比,新联村古屋显得有些低调,但也不失浓浓的客家气息。据《和平县志》和《陈氏族谱》记载,自明朝和平县陈氏四世孙陈以明开埠建庄繁衍二十余世,发展鼎盛于清朝至民国。
留余庄前的门匾。
记者注意到,如今,一条小河穿村而过,两岸皆是水田,一栋栋围龙屋或散布在河两岸,或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有着一种安详的和谐。从这些古建筑的“祠(堂)”“草庐”“庄”“屋”等名字来看,除了体现陈氏家族崇文重教的家风外,还体现了其谦虚低调、不喜张扬的秉性,这也足以证明当时陈氏家族在洗马潭的立家之本,创业之根。
处处透着简朴
当年,洗马潭一带陈氏家族的影响力不仅在和平东部地区,乃至在江西定南等地区也颇具影响力。在留余庄正大门,记者看到,门上有青石匾额,四周浮雕现人、象、狮子、松鹿、蝴蝶、花鸟图案,中雕“留余庄”,落款是“民国三十一年冬月,兴宁陈上鹏书。”记者了解到,陈上鹏系民国时期广东省第九区专员公署助理,1949年5月18日,曾跟随专员李洁之和平起义,在兴宁、龙川、和平颇有威望。
据记载,留余庄由陈姓氏族陈锡坤创建于民国三十一年即1942年,砖、木、石结构,青石墙脚,石灰夯墙,硬山顶,角楼歇山顶,棱角牙砖叠涩出檐。庄内处处透着朴实,屋内青砖铺地,天井铺石条。抖门在北侧,斜向西北,青石门框、门墩,门框上浮雕鳌鱼图案。抖门内有前院、照墙。主体建筑府第式,面宽七间24米,进深三间中夹二天井19米,三进二横布局。凹肚式门楼,木门框,木大门,三厅梁架简朴,三厅都有过道廊通往横屋。照墙外有半圆形池塘。
“留余”至今留香
俗语云:酒饮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陈锡坤盖“留余庄”,也有告诫他后代子孙的意思,强调“若辈知昌家之道乎?留余忌尽而已。”
人人都希望家业昌盛,但如何才能家业昌盛,陈锡坤留给子孙的家训,家业昌盛之道就在于留余忌尽,告诫子孙凡事都要留有余地。人生在世,不要把福禄寿财都享尽用尽占尽,把它留给需要它的人,留给子孙后代。明朝进士高景逸的两句话:“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将留余的思想体现在为人、处事、理财上。这其实也道出了陈家繁荣昌盛数百年的秘诀:凡事留有余地,忌盈忌满,月盈则亏,水满则溢,过犹不及。据和平县普查资料显示,当地清代用于灌溉的花岗岩石砌筑的水坝,古道中的石砌梁桥也是陈氏族人捐资兴建,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报记者 张涛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