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在线订阅 | 汽车频道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文化 > 阅读新闻

一个记者的心史

父亲曾在村小学教书,那时偶尔带回几张旧报纸,印张残缺不齐或纸页发黄,报纸在当时很稀缺,当记者的人就更少了。十二三岁时,我们赶上了拨乱反正,恢复了高考,乡下不少孩子进学堂读书。

■胡荆烈

在匆忙与恍惚间,总碰到老同学冷不丁地问我,“怎么当上记者了?”我先是一愣,进而思索,一时难于应答。

(一)

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对过去的岁月是有至深记忆的。在那时,记者是一个足以让单纯的孩子向往和满足的职业。当时农村读书识字的人很少,能到外面走南闯北还会写文章做记者的村里还没有前人。记者作为文人和在外做官一样,受到村民的格外看重。至于后来自己当上记者,并急切地把消息告诉远在万里之外的双亲,我的心里是带着一丝的骄傲和报喜心绪的。

父亲曾在村小学教书,那时偶尔带回几张旧报纸,印张残缺不齐或纸页发黄,报纸在当时很稀缺,当记者的人就更少了。十二三岁时,我们赶上了拨乱反正,恢复了高考,乡下不少孩子进学堂读书。

“书中自有黄金屋”,再穷的孩子都能走这条路。古时有匡衡凿壁借光求学的故事,我们那一代,是在“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宣传语境中求学成长的。为逃离窘迫的农村环境,离开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际遇,一大批农家孩子挑灯夜战,勤奋读书,终于“鲤鱼跳龙门”,进了城上了大学。

我便是幸运的一位。

(二)

赣州,古名虔州,已有两千两百多年的悠久历史。在那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里,知识的濡养让我们这些莘莘学子意气风发。在滔滔赣水边背诵唐诗宋词,在郁郁松林下阅读鲁迅、茅盾、郭沫若……面对思想解放后中国文坛百花齐放的景象,面对书架上琳琅满目的各类文学杂志,我们新奇地打量着,翻阅着,品尝着。我们曾经是《诗刊》《十月》《收获》的稚嫩读者,是《小说选刊》的追随者,那时一种文学的梦想让我们不少学子游走于当作家的况味里,他像一只隐形的手,牵引着我们向前去。

当时家中能给的钱并不多,但这些钱却被用来购买《小说选刊》了,为了买齐每一期,有位青年宁愿在寒冬穿得单薄一些,陈旧一点,也不愿放弃攒钱买杂志的愉快和那追求的脚步。

有一支烛光值得回忆。烛光如豆,立在墙角,一起来实习的同学都吹烛睡去了,可有一支烛光还在摇曳,烛光下还有一位青年在埋头“工作”,桌上是一张四开白纸,纸上誊写着学生的诗歌、散文习作,插图是自己临摹上去的。窗外寒风冷雨,烛光熏黑了青年的鼻孔和眼睑,一直到深夜,一张“萌芽”手抄报出来了,想着明天就要面对初二(3)班的全体同学,这位青年依稀看到了一张张可爱的笑脸,觉得这“报纸”分量又重了。对于手抄报,没有学校的教学任务,没有孩子的催促,完全是出于一种热爱,这青年做得有滋有味。

这青年就是我。

(三)

文学颇具色彩和张力,他让人怀揣梦想,让人意气飞扬。我大学毕业分配到赣南的一所中学教书,但我并没有前去,而是去了大西北的新疆。这事实的背后,更隐藏着一种深刻的故意,故意把自己置身于粗犷的大西北,去历风沙、经洗礼。

我崇尚“自由之思想,自由之心身”,面对无垠大漠,面对天高地迥,我内心还是愧疚不已,因为远离了生身父母和骨肉兄弟。

拿着那叠发黄的手稿,一页页掀开,有些笔迹已经有20多年了,那本文学写生本也显得老态了,但每一次翻阅总是引起我深深的回忆。在天山山麓,我曾经一人起大早,坐在荒芜的山岭上,面对吐鄯盆地那茫茫戈壁待日出,写日出;曾一人跋涉于天山的沟壑溪谷中,听山风看飞鸟察地貌练诗兴;曾坐在硬座车厢上,面对车窗遥望河西走廊边际上的雪域祁连山,思绪飞扬,而“龙飞凤舞”,这种苦行僧式的文学采风,我坚持了七八年,正是由于当年勤于记录,才有今日个人意义上的“珍藏”。

文学的影子已经远去,收藏在剪贴本上只是发表的一些小诗、小散文和小小说。这些小品就像是一头老黄牛,吃过许多草,啃过许多荒地后“产”下的。

(四)

收获的日子不到一年,一则招聘广告改变了我的人生走向。

也许我现在有点后悔,或许我不该看到那则招聘记者广告。对文学青年来说,记者是颇具吸引力,于是参加了乌鲁木齐晚报社的招聘考试,并在千人的应考大军中,跻身上榜,被录取。由此我离开了那生活了8年的南疆,离开了天山深处的阿拉沟,离开了那教师的三尺讲台,也后悔自己用情太专,搞上了新闻,冷落了曾经热爱的文学。

边城的8年生活已模糊了,但那乳白色的报社大楼却依然矗立在我的心中,那楼顶上和高墙上郭沫若的手书“乌鲁木齐晚报”六个大字一直清晰地飞舞在我的眼前,我不会忘记报社的培养、可敬可爱的同事……

那时,我司职文化报道,对采访我最初体味到的是“记者”,这样的日子不长,我买来艺术类书籍“补功课”,收获不错,并爱上“娱记”这行。后来随着新闻阅历的增长,心中就萌生了一种守土有责意识。记得1995年秋,我赴成都采访中国戏剧节,8位梅花奖得主先后在剧场彩排,当时我一天泡在剧场里,来人就问,有空就查资料了解情况,当时各地来采访的记者还未进入角色,而我却独自到了现场,先后与8位梅花奖得主“亲密接触”。对现场仅有的一位记者,梅花奖得主们是何等的垂青和“新奇”:这位记者太认真了,我们都很认真配合他的采访。这一仗,我提前掌握了第一手资料,稿件得到了老报人的首肯。后来几天,多家媒体向我挖“料”,我则自如地“放水”。

大大小小的采访经历了很多,陕甘宁边区行、中国艺术节这些国家级的活动我有幸得到采访机会,有的事犹历历在目,有的已经朦胧了,一时难于梳理,更像是让岁月淘去了。

对社会生活的提问,对事实的客观报道,对舆论的监督作用等等,这些最平常的概念如今翻来覆去被提起,有的已成工作的口头禅,是因为我们放不下心中的事,恪尽着职责!

(五)

“怎么当上记者了”,这简单的提问,在我脑际萦绕再三,我想,这应是一种自然,就像莺飞草长,桐剪秋风;就像雪落无痕,冬去春来。

如果说,人生用来构图的话,我的人生竟是一条重叠的直线。从江西去新疆,又从新疆回到南方广东,三点在一直线上,虽然完整,却没有弧度的圆润之美,没有方正的棱角之尖,却坦坦荡荡,不折不曲。线有形,人若水,闯过新疆的人,还如此之率直纯正,是大不足?这还是让岁月去作答吧。

坚持写作数十载,路还是要走下去,不是因为自己写得比别人少或别人写得比我多,舍不得七寸之笔,而是自己深深感到新闻与写作已离不开生活,一旦离开就无所事事了。

我想起了已逝著名作家路遥,在他创作《平凡的世界》时,把自己藏在一个招待所里,常常写到天亮,这样的“苦”日子熬了很多,当作品收官后,他走出房间把笔从高处扔了出去,洒脱地放逐心灵……

作为一个正统的报社“小文人”,这境界,我难于企及。

笔在手,还须持之灯下舞。

 



-------------------------------------------------------------------------
河源新闻网独家稿件,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后果自负
商务合作联系网站管理员(QQ/微信:10117807)
-------------------------------------------------------------------------
相关热词搜索:一个记者的心史


上一篇:邢小俊长篇纪实文学《拂挲大地》
下一篇:最后一页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龙川县41万亩油茶开摘,农民迎来丰产丰收

龙川县41万亩油茶开摘,农民迎来丰产丰收
近期正值油茶鲜果采摘期。为进一步规范龙川油茶采摘时间和秩序,保障农户增产增收,促进油茶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今年8月,龙川县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强油茶采摘管理工作的通知》,正式确定霜降...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