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文化 > 阅读新闻

苦中谋乐

家居山村的亚丁和亚当,既是同乡,出生于溪东乡(现属连平县溪山镇),又是同庚,问世于民国元年。二十出头,同行经商:一个敲锣卖糖兼收废品,一个摇花鼓卖针线(包括缝补针、绣花针、棉麻线和七彩线)兼售杂货。人们称他俩是“三同”伙伴。

他俩为了养家糊口,建家立业,逢圩日,一四七日赴隆街,二五八日上软坑,三六九日下百叟,在街头摆卖糖果饼干、日常用品;转角口(初十、二十、三十),到乡村上门串户做生意。一年三百六十五日,除了逢年过节,都是风雨不改,奔走四方。

盛夏时节,“两同年”(客家话,两个同岁的人。)挑着箩头担翻山越岭,行走在幽径峡谷之中,既闷热又寂寞。面临窘境,为轻快越过山径,有时对山歌,有时哼小调,有时讲“古仔”(客家话,故事的意思。),有时说笑话,有时猜谜语,有时斗嘴舌。不论在酷热夏天,还是在冰雪严冬,他俩都一如既往,化苦为乐。

有一天,他俩进入山谷后,双双议定问话对答,驳嘴斗舌;谁在七步内答不上来,到了圩镇就得掏钱请午餐。亚丁抱着旗开得胜的念头,听见山涧密林中“呀喻,呀喻”的吵杂叫声,便开门见山,用正宗流利的客家话问亚当:“同年,深山格落(角落)唛解(什么)叫?”

亚当思考片刻,回答说:“树蝉叫。”

亚丁走了几步,又问道:“树蝉冇嘴冇鼻,乃搬(哪里)叫?”

当:“腰间那个嗒呷叫。”

丁:“担竿那个嗒呷又唔晓(不会)叫?”

当:“竹做的。”

丁:“箫子竹做的,又晓叫?”

当:“眼多。”

丁:“米筛眼多,又唔晓叫?”

当:“圆圆的。”

丁:“铜锣圆圆的,又晓叫?”

当:“铜做的。”

丁:“锁头铜做的,又唔晓叫?”

当:“须多。”

丁:“羊牯须多,又晓叫?”

当:“有四只脚。”

丁:“櫈仔有四只脚,又唔晓叫?”

当:“木做的。”

丁:“花鼓木做的,又晓叫?”

当:“皮做的。”

丁:“皮鞋皮做的,又唔晓叫?”

当:“嘴巴朝天。”

丁:“蛤蟆嘴巴朝天,又晓叫?”

当:“想吃天鹅肉!”

亚丁沉思了很久,走了十几步,想不出对答的话,举头一望,软坑圩镇就在眼前,只好笑着说:“同年,到了圩镇,我请你吃天鹅肉!”

亚当明知他是开玩笑,却欣然同

意,颇有见地对伙伴说:“癞蛤蟆想吃天鹅肉,那是水中捞月的梦想!我俩不是蛤蟆,又不懒惰,只要坚持吃苦谋乐,梦想定能化为现实,你我定能吃上人们追求的天鹅肉!”

亚丁豁然开朗,完全赞同。

笑话成真,梦想展现。小商贩的“两同年”,在三年后,各自成了软坑圩的摊主,告别了奔波的生涯;六年后,租了店铺,成了商铺的老板;十年后,建了门店,成了商店的主人。真可谓身价步步高升,事业蒸蒸日上。

看官赞曰,事业不负有心人,有志商贩得翻身。苦尽甘来享康乐,苦中求乐得安宁!

注嗒呷:客家人称扁担两头突起之处为嗒呷。锁须:民国年间,客家人用铜锁或铁锁守门户;锁脑往下按,锁须张开,顶住锁阀,可锁住门户;用钥匙夹住锁须往上推,越过锬阀,可打开门户。

作者:丘红东






上一篇:乡村傍晚
下一篇:儿时的味道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