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紫金南岭“第一楼”德先楼
德高为本先贤风范
——记紫金南岭“第一楼”德先楼
德先楼位于紫金县南岭镇高新村,因其依山傍水,建筑雄伟,结构多变而合理,再加上用材考究,工艺精美,在客家方形围龙屋中独具一格,是粤东地区并不多见的客家传统民居建筑,堪称我市客家民居建筑中最具代表性之一。在紫金南岭,有着“第一楼”之美称,对研究紫金客家民居的建筑风格和“天人合一”风水理念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早在2010年被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近日,记者踏访南岭,来到高新村,远远望去,青灰色的德先楼背依青山,面朝盆地,上下两楼,四角耸峙,错落有致。走近一看,一条小河从盆地里蜿蜒而来,从楼旁缓缓流过,而横跨小河的水泥桥宛如彩虹,桥身呈现优美的弧形,构筑了一幅绝妙的“小桥、流水、人家”的田园风光和谐图。
横跨小河的水泥桥。
德先楼。
多达122间房
过小桥,登上青砖砌成的石阶路,德先楼就到了。德先楼墙体系花岗石条、青砖瓦、木质结构而成,屋檐挑角,尽显古朴典雅之气质。德先楼建筑占地面积2080平方米,山墙搁檩式砖瓦结构,分上下两栋,上栋为三进式,下栋是一进式。上下栋均设有通道,上下相通,左右相通,全屋相通。主屋面阔39.5米,进深28.9米,外墙下半部分叠砌花岗岩条石,上半部分叠砌青砖。下堂面阔19.6米,进深9.55米。正面墙面上半部分批石灰,下半部分叠砌青砖。
德先楼整栋民居共有大小厅堂13个,天井7口,122间房,主要通道4个门(不包含内院通道及门),大小厅堂7个,厅堂错落,井然有序。因为构造巧妙,德先楼不但厅堂采光良好,空气清新流动,而且冬暖夏凉。它的院落平房有3层,厅堂错落,井然有序。院落四角耸立着高高的角楼,分别有7层和5层,角楼上密布着用来通风和防御的枪眼,以策安全。
荒岭矗高楼
钟雨金是德先楼的第三代传人,他向记者讲述了先辈创业的事迹。德先楼创建者是钟济怀,穷人出身然聪明过人,是中国早期资本家的代表,早年沿着南岭、陆河、揭西、揭阳、普宁、潮州、汕头一带陆路交通经商,经营范围包括香港至汕头轮船货运、万兴旅馆、太极牌电池厂、肥皂厂及汇兑钱庄。因善于经营而聚集了大量财富,成为富甲一方的乡绅,于是选址修建德先楼。
在当时,德先楼这一带全是石岭,没有一寸土地是平整的,要建房子就必须凿山填河,工程巨大,但是钟济怀认为此地依靠着全县最高峰武顿山、文笔峰,文武耸秀,大屋两侧又有溪流,左右逢源,是天然的风水宝地。故不改建楼初心。清光绪二年(1876年),德先楼破土动工。修建初,溪水泛滥冲毁房基,钟济怀就挖沟改造河道,因为当时社会混乱,修建时常中断,时常间歇两三年后又融资续建。到建成时,上下落差有10多米的山岭地都被填平了,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都尚未完全竣工。
济世为怀美名扬
记者参观德先楼,其院内随处可见的各色花鸟、人物雕刻,保护得很好,基本没有受到破坏。以“济怀堂”为例,屏门额镶“济怀堂”匾额(原匾已失),匾额两侧镶对联“济世从宽留地步,怀方守正养天和”,堂内周围镶18块木雕,多以传统故事、花卉为主要题材,而花岗岩屏板也镶有木窗花,窗花上镶木质穿雕花鸟、浮雕禽畜等。综观雕刻的各色花鸟、人物,宛如一幅幅艺术画卷,精美又内涵丰富。
济世为怀,宽厚为本,钟济怀及其后人积极为家乡修桥,造福一方。上世纪四十年代之前,南岭山区都是崎岖的羊肠小道,主要通往海丰的山路,夏秋之间山洪泛滥,常有事故发生。作为一方乡绅,钟济怀及其后人多次出资建造了多座石桥,此善举为往来路人所称颂。在抗日战争期间,钟济怀后人在德先楼架设当时少有的有线电话,主动承担起抗日的防空哨所。如今,这座工程量浩大的客家楼房经历了战乱年代、山洪滑坡等自然灾害而不倒,更是令人惊奇。
本报记者 张涛 特约记者 黄从高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