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的火笼
大雪至,仲冬始。河源仿佛一夜之间从夏天进入了冬天。昨天艳阳高照,不少人都还穿着薄衣短裙,今天一早寒风呼呼,人人穿上了秋裤套上了棉衣。打开手机一看,“朋友圈”里尽是大雪信息,方知已时至大雪。
傍晚下班回到家,老婆说趁明天周末,买两个热水袋给岳父岳母取暖。听到热水袋,不由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想起了奶奶的火笼。
火笼是竹制品,外面用竹篾纺织成圆形,似竹篮,似灯笼。里面有个“胆”,像花盆一样的陶钵。火笼编织工艺复杂,要先用篾将土陶钵底部固定后往外编织,然后与外壳织在一起,再在上方安装一个弯形的提把。外壳比较精致,疏密有度,既能通风传热,又能防止灼伤皮肤。有的还配有通风的盖子。
那时,一到冬天,村里的老爷爷老奶奶便火笼不离手,奶奶更是如此,简直与火笼形影不离。
她早上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火笼。她先将火笼里的灰大部分倒出,只留少许灰薄薄的铺在陶钵的底层,然后用火钳从灶里取出正在燃烧的木炭放在灰上面,再用火钳在灶膛里取出一些热的灰盖在上面。火笼的温度下降时,就用小木棍拨开一些上面的那层灰。
几乎整个冬天奶奶都系围身裙,她两只手对穿过火笼提把,手指伸开手掌朝下,然后将火笼放在围身裙里面,在屋前屋后走动,碰到有人聊天,她也会凑上去寒喧几句。
晚上睡觉时,奶奶先将脚烤暖,然后把火笼放在被里,用双脚夹住火笼,防止火炭倒出,被窝暖后再拿手出火笼放在床下。
奶奶的火笼不仅是取暖用具,还是多用“烤炉”。天气晴朗时,奶奶就会拿着火笼来到朝南避风的墙边晒太阳。身体暖和后,她就会在火笼上烤蕃薯,那烤的红薯真是香啊。
阴雨绵绵时,衣服就无法晾干。那时衣服本来就不多,平时洗换都有困难,雨经常一下就是十天半月,奶奶就用火笼烤我们兄弟姐妹湿衣服。当火笼上面的衣服慢慢冒出蒸气时,奶奶的身体却受着寒冷的煎熬。
奶奶的火笼一般不让别人动。她对我说,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拿火笼。她告诉我,火笼不但可以取暖,还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在陶钵里先放一层灰,是为了缓冲火炭的热量,否则陶钵就会破裂,所以要有耐心;在火炭上盖一层灰,是为了不让火笼的温度太高,如果温度太高,外壳会烧坏,手也受不了,因此要心静;手拿火笼,动作不能太大,要不然火炭倒出会烧伤人,会引起火灾,火笼掉在地上,陶钵就会摔破,故要心细。
时间一晃过去三十多年了,人们保暖的衣服也充裕了,取暖用品也多种多样了。一想起奶奶,想起奶奶的火笼,心里始终是暖暖的。
龚金球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