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专题报道 > 阅读新闻

有一种幸福,叫“家”的温暖

有一种幸福,叫“家”的温暖

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关于家的定义

阅读提示: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是中国人不变的情 结。家是什么?是情感的港湾,是灵魂的栖息 地,是精神的乐园……这是一个光是看着、念着 都觉得温暖的字眼。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 关于家的定义。

家是让人有归属感的地方

对陈雪怡来说,今年的春节 很特别,这是她第一次在自己家 里过年。除夕夜,源城区埔前镇 坪围村的一栋三层红砖房里,陈 雪怡正在与家人一起准备年夜 饭。人不多,一家三口,也不用 准备太多菜,但喜庆的气氛不减 分毫,温馨的暖流缓缓流淌。大 门两侧贴着之前从村里义送春 联活动上拿回来的大红春联, “佳年顺景财源来,新春大吉鸿 运开”,彰显着对陈雪怡一家对 新一年生活的美好期待。“吃了 年夜饭,就去看看外婆,大伙聊 聊天,再回家来看春晚。”陈雪怡 兴致勃勃地说着当天晚上的活 动计划。

2017 年是不同寻常的一 年,在这一年,陈雪怡大学毕业, 在埔前镇找到了一份幼师的工 作,可以帮补一下辛苦的母 亲;弟弟在技工学校的学业顺 利,学费也得到了政府补助; 家里在扶贫政策的帮助下建起 了新房……这一切让这个贫困 户家庭从原来的愁云惨淡变得 生机勃勃。这一年的春节,是 自小寄居在外婆家里的陈雪怡 第一次在自己家里过的年,意 义非凡。

在陈雪怡心中,家的定义是 让自己有归属感、安全感的地 方,“有属于自己的房子,有家人 在,心里感到很踏实、很安全,这 就是我心中的家。”2018 年,陈 雪怡希望,自己的工作能稳定下 来,挑起家里的担子,让家里的 生活越过越好。

家是平淡温馨过日子的地方

“家对我来说,就是一个平 平淡淡过日子的地方。希望每 天醒来,都能看到家人健健康 康,像平时一样平平淡淡、温馨 和谐地生活。”家住源城区埔前 镇陂角村的梁英对家有自己的 独特定义。因为自己过去的经 历,她对生活始终抱着感恩之 心,不奢望太多。

多年来,梁英一直坚持做着 志愿者事业,定期看望孤寡老 人,帮助村里有困难的村民。对 每一个初识的人,她都很乐意分 享自己的经历:“我小时候被大 水冲走了,泡在水里几天几夜才 被找到,身体受到很大损伤。为 此我多年来做过很多次手术,曾 经也坐在轮椅上度日。我有现 在这么好的日子真的要感谢很 多人。”乐观坚强的梁英让人赞 叹不已,为她治病的医生还给她 取了个“小太阳”的别名。

去年梁英因为心脏问题,又 做了一次大手术,她告诉记者, 自己从医院回来后听到村里人 说起一件事,深受感动:“我母亲 对别人说,她女儿一定会治好 病、平安归家,因为她女儿是志 愿者。”说到这,梁英眼里升起了 水雾,“我母亲对志愿者不太了 解,但她和我父亲、丈夫、孩子都 一直非常支持我去做志愿服务, 以我为豪。”

2016 年,梁英在村里组建 了一支志愿者队伍,2017 年是 这支“牙牙学语”的队伍开始走 上正轨的一年,梁英为此付出了 很大精力。如今,这支队伍的规 模和章程已确定了下来,她感到 很欣慰。

家是让人乐于装扮的地方

“ 这套沙发是去年9 月买 的,这张桌子是12 月买的。”当 被问起家中近况时,家住市区安 康小区的68 岁老人黄顺灵兴致 勃勃地给记者介绍家里新添置 的家具。

安康小区是一个保障租赁 房小区,住在这里的都是家庭困 难的人。黄顺灵的老家在广州, 19 岁时自军队转业来到河源, 多年来一直在紫金糖厂工作,居 住在厂里分配的宿舍里。但好 景不长,糖厂关闭了,房子也被 收回去了,黄顺灵和老伴成了无 家可归的“流浪人员”。从上世 纪90 年代后,黄顺灵就被迫一 直漂泊。

去年6 月,黄顺灵和老伴搬 进了安康小区,有了自己的家。 他开始乐衷于充实、装扮自己的 房子。“我有一点退休金,每个月 就买一点东西,慢慢的,东西都 买回来了,这才像是一个家。”黄 顺灵觉得现在的日子很好,每天 还拿着免费公交卡坐公交去茶 山公园锻炼。“这一切美好的生 活都是党给我们的。”他说着说 着就要感谢党感谢政府。

家是值得用心守护的地方

在源城区新江街道卫星社区 书记谢志坤的眼中,今年春节与以 往的每一个春节没有什么不同。 在年前,他就制定好了社区工作 人员值班安排表,手机是24 小时 不关机,做到随呼随到,确保让社 区居民过一个祥和温馨的春节。 在他心里,家是值得用心守护、相 互包容的地方,而他也早已把社 区里的每一家每一户当成了自己 的“家”。


梁英与其他志愿者在春节前到埔前敬老院看望老人,陪老人过小年。

“谢谢你们经常来探望我,太 有心了。”陈阿婆高兴地说。居住 在卫星社区的陈阿婆已经80 岁高 龄了,一直以来生活条件十分困 难,而谢志坤在春节前就和社区同 事一起到她家慰问,送上了油、大米 和棉被等日常用品。谢志坤不仅给 予像陈阿婆一样生活困难的群众关 心关注,当社区内其他居民前来寻 求帮助时,他都像对待亲人一般,仔 细倾听他们的想法,并想尽办法解 决他们提出的问题。“同在屋檐下, 邻里一家亲。”他如是说。

谢志坤告诉记者,自己从事社 区工作已经近20 年,肩上的责任 让他早已将社区当成自己生命中 的一部分,自己也被同事打趣地说 是社区里的“大家长”,家人有时也 会调侃他:“一年365天,几乎天天 围着社区转。”他告诉记者,希望通 过社区工作者的努力,把家风建设 和社区文化建设结合起来,让社区 邻里间更加和睦共处,相互扶持, 让和谐之风浸润到卫星社区里的 每家每户。

家是有老人小孩的地方

“今年要回老家过年。”吴小雄 口中的老家,是东源县漳溪镇井口 村,他在深圳工作十多年了,自从 几年前在河源市区买了房,就没在 老家过过年了。而今年,他决定回 老家过年。

吴小雄回忆起小时候,田地里 是绿绿葱葱、生机盎然的样子,而 近几年回乡,总感觉故乡愈发萧 条,在村里转了一圈,到处都杂草 丛生、田地荒芜。直到有一天,他 在微信上看到,家乡井口村种植的 有机新鲜蔬菜在深圳销得俏,当时 他就订购了一份,一解乡愁,他由 衷表示“那味道果然不同”。

吴小雄说的是叶鲜生井口(深 圳)基地,这是东源县漳溪镇畲族 乡井口村精准扶贫脱贫项目。该 基地拥有自己的电商平台,所产蔬 菜成功打入深圳市场,并深受欢 迎,走出了一条促进农业增效、农 民增收的新路子。

回到家后,吴小雄了解到,该 蔬菜基地解决了村里劳动力就业 问题,他的一位邻居,在基地务工, 每月还有2000元左右的报酬。在 家门口就业,是吴小雄多年来的梦 想,自从成家有了小孩,他最大的 梦想就是能留在家人身边,陪伴小 孩长大。

家是有收入有新房有老婆的地方

“有收入、有新房、有老婆,这 日子也有了奔头!”在东源县义合 镇下屯村,阮国文放下手中的活, 高兴地向记者讲述这一年来的变 化。他告诉记者,自从省审计厅扶 贫工作队来到下屯村后,为他制定 了一系列的脱贫措施,通过养蛋 鸡、种百香果、养羊等帮扶措施,阮 国文的荷包“鼓起来”了,建了新 房,并再次娶上了老婆。

阮国文今年45 岁,中等身材, 稍瘦,精干,开朗,健谈。前妻离走 后,他家有3 口人,10 岁的女儿在 读小学,母亲85岁。年轻时,阮国 文在山上不慎摔伤脚,因为救治不 及时,落下了三级残疾。由于腿脚 不便,虽有些手艺,他也只能在家 种点水田勉强养家糊口照顾母亲 孩子。2008 年,阮国文原本的泥 砖房倒了,自此后只能借住其哥哥 家闲置破旧的铁皮屋,每到下雨 天,就是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 要放十多个桶接水。破烂的房屋, 没有稳定收入,阮国文“穷得连个 老婆也留不住”。

在去年,阮国文养了工作队 发放给他的三批鸡共140 只,用 “以奖代补”资金购买了10 来头 黑山羊,并承包了3 亩多的百香 果园,开始了他的脱贫致富路。 除草、扶苗、剪枝、去叶、施肥、浇 水,白天忙得不亦乐乎,晚上常去 朋友家上网、打电话寻找百香果 买家,第二天到镇里打包快递果 实给客户。去年8 月,阮国文找了 块宅基地建新房,买水泥、运砖、 找施工队,自己去河里拉沙,设计 合理、方方正正、光亮透风的三房 两厅新房很快盖起来了。有了稳 定收入,有了新房,阮国文又娶上 了老婆。

“今年的年过得太充实了,感 觉日子开始有奔头,感谢扶贫干 部。”面对新的一年,阮国文激情 满满,更是筹划好了一年的工作 计划。

本报记者 杨容 邓宇珊 郑婷影 刘曦

 






上一篇:看戏健身逛公园 这个春节有点“闹”
下一篇:快乐学习 安全先行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