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在线订阅 | 汽车频道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专题报道 > 阅读新闻

井里乾坤大 世上日月长

井里乾坤大 世上日月长

我市大小古井见证村落发展,展示地道文化,诉说温润岁月

古井,《易·井》云:古者穿地取水,以瓶引汲,谓之为井。在漫长的农耕时代,水井联系着人类的箪食瓢饮。一个村庄,一个市镇,水井就是生存和繁荣的标志;行于深山荒野,跋涉于沙漠荒原,寻找水井是最要紧的。不论人家多寡,哪怕是一二户,只要有一眼井那就有人烟。宋人形容柳永的词传播广远,说的一句话就是“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

我市目前大大小小有多少口古井,相关部门至今也并没有一个确切的统计数字。《客家古邑·文物》中也只是着重介绍了越王井等6口古井。不过,它们也许不大,也不起眼,却是一个个村落的“眼睛”,是村落发展的见证者,其展示的正是最地道的村落文化。重温旧事,回望井事,往昔的时光渐渐浮现……


林寨古村的西门井水至今仍能使用。

林寨古村一古井。

“活民井”韵味十足。

“井”汲出千年岁月

在河源,要说最耳熟能祥的井,恐怕非龙川佗城越王井莫属,这个有着“岭南第一井”之称的古井,已成为我市客家古邑最显著的地域文化符号。

越王井位于龙川县佗城镇中山街西,建于秦代,距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是岭南稀有的古井之一,是龙川首任县令赵佗的汲水井,后赵佗为南越王,故称越王井。越王井宽0.6米,深11.3米,水质清冽甘甜。《全唐书》记载,唐代龙川进士韦昌明写有《越井记》,据此而论,越王井当时就已名动南粤。越王井于1962年被公布为龙川县重点保护单位,1995年被公布为河源市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赵佗,越王井这个独特文化符号的意义也变得生动丰盈起来,至少,人们漫步井畔时,看看古邑旧事,无一不对这口“岭南第一井”徒添了几分尊慕。越王井所在地佗城,原来叫龙川城。龙川城是岭南历史上建制最早的一个县,是“百粤首邑”。因为是赵佗的“兴王之地”,素有“秦朝古镇、汉唐名城”的美誉。然两千年过去,龙川县政府所在地早已移地老隆,这也印证了“改邑不改井”的这句老话。

古井的“前世今生”

在一般人看来,井水都是甘甜的,而紫金南岭有一井泉最初却是毒的,谓之毒井。据明代叶春及编撰的《永安县志》记载,永安县(即今紫金县)有四口井泉,除三口温泉外,最有名的是南岭的毒井。相传岭北有一口山泉,水很毒,南宋丞相文天祥在当地驻扎军队,有的士兵喝了毒泉的水死了,文丞相向天祷告,毒泉就变成了甘甜的山泉,至今水仍是甘甜的。时过境迁,至今无人再饮用,然井水清澈见底,或见鱼虾。

在和平县城,说起“活民井”,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因它救了一城之百姓,为四方民众感恩至今。据《和平县志》记载,明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四月,当时和平县城历时3年刚刚建成,适遇谢风胜率人围攻县城,一连3天,城中无水可饮,兵民尽皆口渴难忍,省祭(督建城池之官)陈震等率乡人于羊子埔祷而凿井,掘地丈余,即有清泉涌出,渴者得饮之,故名“活民井”。

不过,井是神秘的,它在哪里出现不在哪里出现,并非省祭陈震率乡祷告可得。古时有一种人专门看地脉,要打井,就请他们来找泉眼。已故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陈小白曾在《山城史话》回忆说,当时一替人做坟墓的人却被误当偷牛贼案犯被县衙关押,系河源邱姓人氏,俗称偷牛邱。围城之时,邱氏说,如能从宽省释,愿代找水井之源。后经他勘测指定在此处开凿,果然有泉水。说来也怪,“活民井”附近无高山密林,山坡四面洼,难以见到泉水。而“活民井”既便秋冬久旱,井水却从不枯竭,能供应全城数千人口饮用,亦是一怪事。

连平县元善镇城南街“忠义井”则令人唏嘘不已。《连平州志》记载,清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二月,连平内莞营兵与守城把总贺炳举兵反清,开仓劫库。因事起仓猝,时任连平知州刘宏祚率兵抵抗,终因寡不敌众,为免被生俘受辱,遂投井而死。“忠义井”由此得名。可惜,由于连平县城建设,“忠义井”被建筑垃圾所填,遂成为废井。

井规约束百年

“黄尘行客汗如浆,少住侬家漱井香;借与门前磐石坐,柳荫亭午正风凉。”有井,有石,有柳,有风,宋代范成大的这首诗很直观地“绘”出了一幅水井旁倍感清凉舒爽的画面。有道是,吃水不忘掘井人。古人对掘井人如此重视,对井当然就倍加爱惜,故久而久之产生了井规井约。

“人生要求得健康,必先注重卫生。”和平林寨古村村民早在清朝时就懂得了这个道理,并在井旁立碑以警示后人,如今这块碑仍保存在“树德第”陈氏祖屋旁,完好如初。日前,记者在此石碑上看到,上面有“如有人敢将洗涤衫褂等物放在井栏上者,无论任何人均即可将该物丢弃粪湖中或罚洗井一次”字样。这口古井虽几经修缮,但老祖宗定下的规矩丝毫没有变,村民们早已形成了这个爱井、护井的习惯。

除这口古井外,林寨古村还有口西门井,旁边也有一块西门井重修碑记,由当时村里私塾先生写后请人刻上去的,上面还有“井洁水清,村民共享”八个大字。记者在村西口看到,井畔只剩下一堵断墙,然上面的“井洁水清,村民共享”八字仍依稀可以辨认。这井水能保存这么好,的确是一个奇迹。当然,除了“祖宗之规不可破”外,与村民的自觉遵守也有很大关系。井洁水清,刻在石碑上,代代相传。据悉,西门井重修碑重立于民国壬子岁季冬,也就是公元1912年,这说明,早在清朝时,当地农民就讲究卫生,并把此写成村民公约,让村民人人遵守。

独具匠心“三眼井”

一口四四方方的井台,3个大小相等的圆形井眼。顺着井沿探下头去,一股清新水气扑面而来。尽管深约6丈的古井略显昏暗,但井底水面反射的天空犹如明镜一般……近日,在东源县蓝口镇塘心村采访时,记者无意间发现了这口古井。与以往司空见惯的单个井口不同的是,这眼古井有3个井口,可供3人同时取水且互不干扰。这口被当地人称为“三眼井”的古井至今四季水量充盈,清冽甘甜,冬暖夏凉,从未干涸过。

《老子》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此井盘之上3个井眼,距离正好与人迈一步相等,故称一步三眼井也。这口井在今天的村民看来俨然已演变为一个符号,代表着一种观念,更仿佛告诉世人一个道理,点滴之处都应当勤俭节约,如此才能确保万物昌盛不衰。

老井重生盛景近在眼前

“住在这口井附近是我们的福气,是客家先人赐予我们的财富。”住在三眼井旁边的一陈姓阿婆说,这口井是村里保护最好的,使用人数最多的,井水越用越活。塘心村目前有近300户人家,民风淳朴,邻里和睦。这口三眼古井被村民们视为“珍宝”。据当地村干部介绍,村里以前有四口井,其中有两口三眼井,因为修村道和高速公路等原因,其他的三口井全部填起来了,只留下了这口井。塘心村被评为广东省第三批古村落,当地人计划清理修整三眼井的井台,并在井旁增建小憩亭阁,还配套增设游乐设施,新的风味加老的人文景观连为一体,建成塘心古村落的一大景点,实现真正的乡村野趣。

与塘心三眼井不同的是,源城区高埔岗街道办大水井社区积极开发以包括古井在内的客家文化资源,依托巴伐利亚庄园和客天下水晶温泉国际旅游度假区,大力发展民宿经济,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如今建成大水井特色民宿文化街区,集吃、住、娱、教、购、休、养、游项目于一体,已成为广东省首批民宿文化教育基地,呈现出红红火火的发展态势。

本报记者 张涛






上一篇:第二季“百日零违法”昨日举行颁奖
下一篇:扮靓城市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