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大堤
冬修大堤的时节,生产队长站在队屋的禾场上,操起喇叭,对着居民线上的农户一喊,队上家家户户的男劳力,就会将被子打成背包,捎上换洗的衣服,拿起扁担钩子,挑着箢箕、子篾、铁锹与锄头,如同行军打仗一样,向十余公里远的冬修河堤上进发。
这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我老家农村的农民,在每年的冬修水利期间,奔赴河道江堤,开启挑土修筑与加固大堤建设的一幕!
我的老家在湘北地区的洞庭湖平原,位于八百里洞庭湖的腹地。那里河道纵横,湖塘密布。二十世纪的七八十年代,三峡工程还没有建设,每年的汛期,洪水从长江中上游直奔下来,严重地威胁着洞庭湖平原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于是,我家乡沿河两岸二十一个人民公社——后来改为乡镇的农民,每年都要在冬季,驻扎在河堤,挖土挑泥,兴修水利,加宽加高堤身,力争使汛期到来之时,大堤能够固若金汤,万无一失,抵御大的洪峰。
在那个时期,每个乡镇每个村每个村民小组的劳力,除了老人、妇女和孩子之外,全部都开拔到了大堤上。按照每个村民小组应修固的堤段,各村民小组,都在附近居住的农民家,打地铺、搭土棚,并架锅灶做饭,驻扎下来。
每年冬修时节,各乡各镇都将乡镇广播站搬到了工地上,一日三朝,各乡各镇的广播叫个不停,广播员在广播里不断地播发着表扬稿,表扬着挑土修堤中出现的一些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大堤上、堤坡上和河滩上,到处是红旗招展,挖土和挑泥的农民,人山人海,人潮如涌,个个干劲冲天。挖土的,手掌上打起了血泡,也不叫一声苦;挑泥的,肩膀被扁担压肿了,也不叫一声痛。大家都在你追我赶,浑身好像有使不完的劲一样。
那时节,年少的我,在每年冬修的时节,就利用星期天不上学的机会,和留守在村民小组里的老人、妇女与孩子们一道,挑着萝卜、白菜、芋头和南瓜等小菜,给前方上堤的民工送去。
后方的支援,给了前方民工极大的鼓舞。大家轻伤不下火线,连续奋战在冬修大堤的工地上。在我至今难以磨灭的记忆中,有一年,我的一位表叔,为了使自己的村里抢先如质如量地完成大堤冬修任务,突发眩晕症不肯下堤,最后悲壮地倒在了冬修的大堤上,再也没有起来!
人心齐,泰山移。在我那位表叔精神的感染下,那年冬修,咱村硬是成为了全乡第一个完成大堤冬修任务的村。在全乡年终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上,村里捧回了“冬修水利工作第一名”的锦旗。
这是何等壮丽的一个历史画卷和篇章啊!
“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建起了三峡大坝伟大的工程。从此,减轻了长江中上游洪水对我家乡湘北地区的威胁。这样一来,洞庭湖平原沿河两岸的农民,年年冬季挑土修大堤的劳动得以缓解,那种红旗飘扬,热火朝天搞冬修的岁月,也就很难一见了!
作者:陈青延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