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木阴阴正可人
■李东晓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宋代诗人秦观的人生观值得我们学习。
古人惜春伤春,似乎是永恒的主题,春风春雨,落花垂柳,引起过多少诗人感叹。秦观这首绝句,表达对春天远逝时的感想。但该诗一反惯例,没有悲伤的情调,只有顺其自然,人生至此,豁达通变,用现在人的话说,就是活明白活通透了。
随着白昼的渐渐变长,我们在不经意间,连春天的尾巴也找不到了。但在诗人看来,即便转眼春残,花落,不是失去,而是得到;不是终点,而是起点;不是结尾,而是序曲。“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诗人提醒我们要正确看待得与失,在失去中看到得到。加上该诗前面两句“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诗首先从节令上着手,说自然界的风物,随着季节的转换而不断更新,而痴心儿女何苦要对春天苦苦留恋;三四句从反对痴心儿女对春天的逝去而伤心遗憾上着手,指出对繁花的凋谢不需要抱恨,那五彩缤纷的花朵凋谢又有什么可恨?夏天的树木,浓密葱绿,不也一样使你如意欢心!
人的一生中,在得与失、取与舍、扬与弃的问题上,会面临许多抉择。
当你选择了勤奋,必然放弃赋闲;当你选择了刚毅,必然会放弃怯弱;当你选择了奉献,必然会放弃占有;当你选择了吃苦,必然会放弃享乐;当你选择了务实,必然会放弃浮华……诸如此类,不一而足,正所谓“甘蔗没有两头甜”。
俗话说:“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简单的一句话,包含了人生中处世的大智慧。我们在失去一种东西的同时,又意味着获取,反之亦然。正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如何对待人生的得与失,树立正确的得失观?相信所有人都曾听过“塞翁失马”的故事,聪明的塞翁用切身经历告诉我们,有些事情看起来像是坏事,也许背后藏着好运,而有些时候看起来像是好事,背后也许埋着祸端。
也许很多人会认为塞翁能未卜先知,但事实并非如此,他何尝不想一切顺顺利利,既不失去马,也不让儿子受伤,但这些都不是以他的意志所能转移的,他也根本没有预知后事的能力,那他为何能处乱不惊,又怎么做到沉着应对的呢?这无非是拥有好的心态。
有一个人当他路过海边时,发现沙滩上堆了许多漂亮美观的沙堡。没多久,一浪又一浪的潮水涌上岸来,当潮水退走时,先前的那些沙堡,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这时他恍然大悟:“原来世上的许多事物,不论费尽多大的心机,花了多大的力气,即使能够拥有,也都是暂时的。”所以,在生活中,有舍就有得,舍就是失去,就是意味着放弃;得就是退一步海阔天空的超越。在浮华的当代社会,大多数人都乐于得而痛于失。如果得了就会心满意足,沾沾自喜,喜形于色;如果失了,就会沮丧不已、自我消沉。其实,失去是一种痛苦,也是一种幸福,因为失去的同时也在得到。
得失本是自然亘古如一的规律。春夏秋冬,循环不已,周而复始,无穷无尽,它孕育了世间纷繁万物,蓄养了千万的生灵。此时正因为失去了春天里的姹紫嫣红、妖娆多姿,才迎来了夏天的激情洋溢和活力四射;告别了秋天的硕果累累,才拥有了冬天的静谧祥和,就这样在得与失之间使得到的让人愉悦,而失去的却让人醒悟,所以,换个角度看得失皆是一件奇妙的事。
在古希腊有个人问著名的哲人苏格拉底:“请你告诉我,为什么我从来没有见过你蹙额愁眉,你的心情总是那么好吗?”苏格拉底回答说:“因为在生活中,没有那种失去能让我感到遗憾的东西。”的确,苏格拉底的好心情与他的得失观是密切相联的。
不论秦观还是苏格拉底,这种豁达是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的。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