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在线订阅 | 汽车频道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文化 > 阅读新闻

记和平县阳明梅径村径背围龙屋

“作为纯客家地区,河源民风好客,每逢红(喜)白(丧)事,或有外客来访,客家人就免不了要摆桌(席)宴,宴席上主客的座位安排是有讲究的,它反映了客家人尊重长辈、尊重客人的传统美德。

五百年老屋 再换新容颜

——记和平县阳明梅径村径背围龙屋
 

“作为纯客家地区,河源民风好客,每逢红(喜)白(丧)事,或有外客来访,客家人就免不了要摆桌(席)宴,宴席上主客的座位安排是有讲究的,它反映了客家人尊重长辈、尊重客人的传统美德,过去的宴请桌多用的是八仙桌,每桌坐八个人,主要根据公认的秩序安排每个人的座位,以示尊敬。”本月初,在和平阳明梅径村径背围龙屋参观时,当地知名乡贤罗元向记者介绍说。

说起这些心血之作,罗元感慨万千。他说,径背围龙屋是梅径村民记忆中一道温暖熟悉而又陌生的风景,五百年老屋,如今成美丽乡村重要一景。他精心收集的这些民俗资料,只为丰富老屋故事,吸引更多人关注径背围龙屋。


径背围龙屋与周围村居相映成辉,浑然一体。

在径背围龙屋,罗元讲解客家民俗。

老屋今朝闻鹊啼

梅径村离和平县城虽不足10公里,然却地处偏远,民风纯朴。梅径村径背围龙屋,始建于明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占地约4000平方米,为“上五下五,三进三厅,两厢一围”,核心部分为451平方米,其中一围龙(即长廊)达450平方米。从空中俯看,整个围龙屋充分利用地势,前低后高,主次分明,坐落有序,布局规整。

据当地罗氏族谱记载,径背围龙屋历经明朝、清朝,使用至今。作为村里宗族祭拜、合族议事、民俗风情等公共使用,至今仍保留有最传统舞龙、舞狮、拳术表演等民间传统习俗。罗元介绍说,为丰富围龙屋客家信息,他专门收集整理了一些饮食民俗、劳动民俗、节庆民俗等多个方面的资料,宴会坐席就是客家饮食民俗中的一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后人,让这些习俗代代相传。

乡村振兴焕新颜

记者在现场看到,除屋内有客家民俗资料展示外,梅径村径背围龙屋紧邻正在建设的小广场,其外墙壁上的红色壁画与周围风景,浑然成一体,让人耳目一新,尤其围龙屋前面的池塘,碧水荡漾,广场里面还建有精致的假山,观者无不留连忘返。整个围龙屋又与村中新房交错共存,别有一番风情!

作为资深设计师,罗元说,径背围龙屋的重生得益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目前围龙屋建设已纳入河源古村“客厅文化共建”项目,开创扶贫新模式。整个项目设计以体现客家习俗、回归传统为前提,体现客家人生活环境和客家精神中的务实、包容、团结的文化精神,给村民提供空间以及给游客休闲娱乐观光的一个集多功能为一体的古村客厅。

就径背围龙屋来说,在原址小山坡建造的古村客厅,均采用原来的建筑符号为元素,进行新旧结合,与时俱进的设计理念体现当代客家人的文化精神,而材料则运用当地常见的杉木为主,来作为屋面、门窗、中厅屏风等建筑构造的主要材料,也进一步体现了客家人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务实精神。还运用具有代表性的客家围龙、半月塘、龙厅、祖厅等元素符号在建筑中突出表现,来突显建筑本身独特的区域性,建成集文化展示、生活体验为一体,设有村史馆、茶叶、茶油、农耕长廊、农家书屋和梅径民俗龙狮馆等。

申报历史古建筑

罗元说,围龙屋又被称为客家围屋,是传统客家民居(客家围屋、客家排屋、客家土楼)三大样式之一,围龙屋的客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从建筑风格到民风民俗处处展示了客家的人文历史,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征,被众多国内外专家誉为东方璀璨的明珠、世界上的民居建筑奇葩、一部读不完的百科全书。径背围龙屋目前正积极申报河源市历史古建筑。

据悉,径背围龙屋目前已完成现状测绘和首期工程设计,经合族商议计划筹集资金对其进行修缮,届时将建成集土陶工艺制作、农耕展示、民俗表演、休闲旅游、民宿观光为一体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

本报记者 张涛






上一篇:把故乡安放在书籍里
下一篇:最后一页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