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文化 > 阅读新闻

隐入历史长河的胶卷电影

■邹贤中

我的家乡在湖南衡阳的偏僻大山里,2008年才水泥路到户。刚出生那会儿,只有一条小径进入村庄。唯一的精神娱乐就是每个学期开学不久,学校组织看一场电影,那是我们最期盼的事情。

看电影的前几天,老师会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我们,让我们把家人也请来热闹一把。我们兴奋得难以自抑,纷纷问老师看什么片子,老师笑而不答。

盼望着,盼望着,看电影的日子终于来了。在学校的大礼堂里,老师早就安排好了座位,就算把学校所有的凳子加起来也是不够坐的,用“座无虚席”来形容是远远不够的,用“人山人海”来形容还差不多,连过道里都站满了乡亲们。

礼堂的大窗户早就被布帘子遮住了,门也关得严严实实,几乎没什么光亮。在礼堂正前方的墙壁上,挂着一块大大的幕布,是用来投影的。在礼堂的中间,老式放映机摆在那里,放映机的大概样子我已经忘记了,只记得有两个圆转盘,可以用胶片连接起来,还有一束光打在前面的幕布上。

电影正式开始时,嘈杂的礼堂就安静了下来。大家的眼睛都睁得大大的,好像连眼睛都舍不得眨,生怕漏掉了某个精彩的片段。

声音响了起来,是一片密集的枪声,原来是战争片。那时候很流行《地道战》《地雷战》《小兵张嘎》等抗日电影。大家对鬼子的烧杀抢掠痛恨不已,不少老人忍不住嘀嘀咕咕起来,都在声讨鬼子的罪行。据说鬼子曾经到过我们村庄,大家都躲了起来,鬼子没找到人,就纵火烧山。那些老人好像又回到了抗日战争年代,说起那段历史居然泣不成声,这一哭,往往能带动大家一起哭。后来看到鬼子被打死的时候,又拼命地鼓起掌来。

这就是我那些淳朴的乡亲们,敢爱敢恨。为他人的痛苦而流泪,又为抗日的胜利而喝彩。

看过电影后,老师就会给我们布置作业——写观后感。这对于很多同学来说是痛苦的,大家胡乱地写个两三百字,或者东拼西凑一下就交了差。

除了学校放电影,偶尔能看到电影就是有人做喜事。比如某家娶媳妇或者添娃或者有老人过大寿。这事情也是少有的,毕竟农家没那么多闲钱。如果有,一般会在晚上的露天场地举行。看露天电影有一种别致的感受,晒谷坪是最好的地方。天还没黑,大家早早地把幕布扯好挂在晒谷坪的大树上,不等放电影的师傅动手,大家七手八脚就把放映机搬到晒谷坪上去了,村里人都早早地搬把椅子坐下等。由于大家吃饭的时间不统一,为了不错过电影,有的人端着饭过来了,一边吃饭,一边扯着家常,一边兴致勃勃地等着放映。伴着蝉声,风声,流水声,树的沙沙声,那种感觉好极了……

而今,随着数字电影技术的日益成熟,胶片电影早已淡出银幕,隐身于历史的长河之中。童年的电影,只能深深地存在我们的记忆之中了,只是那种乐趣永远难忘。

 



相关热词搜索:隐入历史长河的胶卷电影


上一篇:陈少华诗歌选辑
下一篇:真实真挚真情——《吴传玖散文选》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