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的热水袋
进入初冬后,看见大街上的杂货店、超市里摆卖的电热汀、暖手宝等各种防寒用品,我不由得想起了昔日里那只温暖的热水袋。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那时物质十分匮乏。寒冬腊月,用来随身取暖的物件有限。在我生活的那个小县城里,冬季出门,人们往往戴上厚实的棉手套和棉帽子。上了年纪的老妇人随身提着一只小火炉,把它藏在长襟大褂腰前黑布夹层里取暖。同学里,怕冷的女生也提着精巧的小火炉到学校,上课时就放在课桌边,这给冬日里的教室增加了热度。
后来,人们又有了一个土发明,往输液空瓶灌满开水,称之为“保暖瓶”,在手心里倒来倒去。输液瓶透明,干净,相对较轻便,可以随身携带,其缺点是保温时间有限。于是,细心的女生叫家里做一个花花绿绿的棉外套。然后发展到大人小孩人手一瓶,白天暖手,晚上睡觉放在脚边取暖。一时间,县医院大小输液空瓶变得十分走俏,只有通过关系和门路才能弄得到。我们姐弟仨的初、高中年代,母亲也准备了好几个保暖瓶。做作业或就寝时,这些土保暖瓶传递着母爱的温暖,我们度过了那些寒冷而艰辛的求学岁月。
直到我下放前,母亲在准备行装时,提前叫人打了一床厚实的棉被,还把父亲心爱的军大衣打进包里。最后,母亲拿出一个浅蓝色长方形的“宝贝”,说,这叫热水袋,是她托人从省城医药商店买来的。我托着热水袋爱不释手,当即拧开上面的罗纹开关,注满开水,摇了摇,果真“滴水不漏”。摸着柔软橡胶皮外层,心头顿感暖融融的。母亲叮嘱道:“下放到农村,我只要求你做好两件事。一是要加强劳动锻炼,不要怕吃苦,跟贫下中农打成一片,少挨冻受饿,把身体搞好;二是要坚持学习,多掌握知识将来总会有用处。”
那只热水袋蕴藏着浓浓的母爱和她对我寄寓巨大的希望,伴随我度过了无数个农村清苦冷冽的寒夜,也迎来了我知青生涯中的一次小转机。
下放后的第二年,经过考核,公社管文教的书记认为我在知青中学业最好,抽我去当公社中学的代课老师,教语文和英语,兼任班主任。
新学期入秋后开学,我到岗后才发现学校条件十分简陋。学生住读,睡通铺,没有任何取暖设备。教室里课桌陈旧,还有几块窗玻璃是破的。外面北风劲吹,坐在里面像进入冷库。
当我第一次拿出那只热水袋,冷得发抖的学生纷纷举手,说要上讲台看“稀奇”。我把热水袋传递过去,让他们感受温暖,并由此开始了我的第一课,说劳动能创造价值,知识能改变命运。努力学习,考上大学,就能走出山村,创造出自己美好的前程。
我带学生课余搞勤工俭学,砍柴、捉河鱼、帮人剥麻条、挖山药,挣了不菲的“班费”,教室换了玻璃。赶在下一个冬季到来前,我还专门回县城给全班学生买回一批热水袋。他们捂手,上课时觉得没那么冷了。因为目标明确,他们的学习劲头更为高涨。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现在暖冬的小物件功能繁多,让人目不暇接,美观实用。然而,我对当年的热水袋充满了怀念,它曾给我传递过母爱的温暖,我也用它给我的学生励过志。
作者:刘卫
上一篇:童年射弹弓
下一篇:在凝视故乡中审视自我——房蒙散文集《结庐在人境》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