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东新区全域推进乡村振兴 绘就民生幸福新画卷
“进度很快,估计到今年3月份就能建成使用了,村里老百姓都迫切期盼着呢!”看着河边伫立的几座桥墩,江东新区临江镇胜利村驻村第一书记丘剑锋高兴地说道。记者看到,胜利桥新桥的全部桥墩均已立起,水下基础工程已经完工,整体工程进度超过60%。
据悉,临江镇Y384线胜利桥改建工程,是省交通运输厅和省公路运输局批准的危桥改建项目。这座新桥的位置就设在原来老胜利桥的上游,全长106米,桥宽10米,为双向两车道。新桥建成之后,将为交通闭塞的胜利村及其周边村搭建起对外连接的快速通道,实现“北连河紫公路、南通高铁新城、西进河源市区”的目的,同时,新桥的建成能够极大改善临江东片区的开发,方便群众出行,是两岸居民的幸福之桥。
丘剑锋是临江镇胜利村土生土长的村民,他告诉记者,这条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老桥,是当地近万民众主要的出行通道,但是由于年久失修,目前已经成为危桥。“成了危桥后,本来就仅能容纳一辆车通行的桥还要限重限高,村民们谁家要建房子的,运送建材的车辆都通行不了,要在桥头换拖拉机来运。这不仅给村民带来生活上的不便,也严重影响了村里和新区的经济发展。”
胜利村位于河源未来城市发展核心中的核心——江东新区临江镇,毗邻高铁新城和临江工业园,地理优势明显,基础条件优越,发展空间可期。但这个村,由于历史原因,成了省定贫困村,其中村里有46户170人是贫困户,2016年时该村集体收入仅为7.5万元。如今,借助新农村示范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发展机遇,胜利村大力推进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新造改建了胜利桥新桥、村民休闲公园等项目,力争实现“弯道超车”,由“后进”变“先进”。江东新区党委书记孔德胜在2018年12月调研该村乡村振兴工作时,寄语该村要在环境整治上加大力度、在乡村振兴上寻找出路、在精准脱贫上走在前列,以更大的工作成效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胜利桥新桥将于3 月份建成使用。
乡村在拆与建中展新颜
冬日暖阳下,黄墙红瓦铝金窗,飞檐翘角坡屋顶,掩映在绿树碧波间……如今的双坑村,一座座制式统一、外观崭新的楼房串珠成链,“穿衣戴帽”释放新农村新美丽。
根据《江东新区4个省定贫困村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工作实施方案》《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行动方案》《江东新区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房屋外立面奖补方案》等政策,江东新区结合区域传统文化特点,对雅色、双坑、桂林、胜利4个省定贫困村的民居进行房屋外立面改造。由村民自主选择改造方案,新区补偿90%的改造款,得到了当地村民的热烈响应。4个省定贫困村共申报改造农房外立面362栋,截至目前已完成186栋,今年年底前可全部完工,农村面貌将得到明显提升。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开启了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征程。江东新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关部署要求,按照市委、市政府“1+6+N”的口令,党政“一把手”亲力亲为,将乡村振兴工作当作“书记工程”摆上优先位置,“一把手”亲自调研、亲自督办、带头实干,举全区之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努力推动江东新区成为全市乡村振兴排头兵。
根据行动方案,2018年,以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及4个省定贫困村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为先手,江东新区乡村办各专职小组联合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建设美丽生态宜居乡村。截至目前,4个省定贫困村创建新农村示范村已全面完成“三清三拆”工作,共清理村巷道及生产工具、建筑材料乱堆乱放925处、9956.5吨;清理房前屋后和村巷道杂草杂物、积存垃圾1279处、14976吨;清理沟渠池塘溪河淤泥、漂浮物和障碍物574处、19368吨;拆除危、旧、弃房8384间、250349.41平方米;拆除乱搭乱建、违章建筑278处、10288平方米;拆除非法违规商业广告、招牌187处、533平方米。
同时,新区4个省定贫困村计划创建项目103个,主要项目为村道硬化、垃圾处理、卫生站建设、外立面改造、畜禽圈养、综合性文化服务设施等,当前已全面启动。在推动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方面,已完成村内道路硬底化39.5公里,建立标准垃圾屋25个、垃圾收集点132个,配置保洁员26人,建成4个卫生站,补齐了基础设施建设短板。目前4个省定贫困村已完成畜禽集中圈养、雨污分流、健全村规民约等项目建设。
按照“点线面结合、示范引领、梯次推进、整体提升”的思路,新区抓省定贫困村的示范村建设,也抓面上贫困村全域化推进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和乡村振兴建设,全域推进乡村振兴。面上贫困村已建立整治项目库467个,主要是村道硬底化、污水处理设施等项目,计划2019年3月份开工,2019年年底前全部完成建设,着力打造新区融合发展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牵手”乡村振兴推动脱贫增收
江东新区多举措推动精准扶贫工作,进一步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全面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和乡村振兴战略都是新时代党中央、国务院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部署,是化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突出问题的重要途径,两者具有一致性目标。江东新区将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相结合,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助力扶贫开发,为推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提供有力支撑。
江东新区依托原有优势,发展荔枝、葡萄特色产业。
江东新区总面积434平方公里,下辖临江镇、古竹镇、城东街道办事处。全区共30个行政村,常住人口15万人。截至现在共有贫困户656户1552人(可开发的贫困对象278户1072人,不可开发的贫困对象378户480人),其中4个省定贫困村有贫困户151户508人,26个面上村有贫困户505户1044人。截至目前,2018年预脱贫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为0.81万元,其中有劳动能力预脱贫户人均可支配收入0.86万元。
立足新时代、新起点,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体要求,江东新区充分发挥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组)“排头兵”作用,团结各村基层党员干部,动员群众为地方发展献计献策,凝聚合力,利用自然风光、淳朴民风、传统文化等“无价之宝”的优势,依托越王山、北帝庙、道姑岩等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同时,以古竹荔枝、葡萄等特色农产品为基础,大力培养致富带头人,壮大农业龙头企业,积极申报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不断提高产业发展水平。
2018年6月,古竹镇荔枝迎来大丰收,压弯枝头的累累果实让村民既欢喜又忧愁。为给村民排忧解难、增收致富,古竹镇新围村支部书记黎赵华充分发挥“头雁”作用,注册“众旺合作社”,通过建厂房组织在家待业的村民,把贫困户和村民滞销的荔枝和龙眼做成荔枝干、龙眼干、荔枝红茶、荔枝泡酒等,深加工延长荔枝和龙眼的生命线,增加荔枝和龙眼的附加值,带领荔农贫困户脱贫致富。目前,众旺合作社生产的荔枝附加产品已经上市销售。
为进一步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古竹镇雅色村与河源东江农夫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合作,共建葡萄种植基地,通过产业“造血”让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当前,这个面积达300亩的现代农业基地正在加快搭建铁架大棚。据悉,该项目首期建设可以带动至少30名贫困人员就业,预计每人每月可增收2000元。
本报记者 杨容 特约记者 黄晓明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