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东新区产业园项目集聚发展稳步推进 融入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现雏形
今年5月20日是江东新区成立5周年纪念日,为以优异成绩、丰硕成果向新区成立5周年献礼,当前新区各级各部门正在高度紧张备战之中。“5·20”当天,江东新区将举行一批项目集中签约动工投产仪式,集中展示新区5年来所取得的成就。
走进江东新区产业转移工业园(下称江东新区产业园),可以看到产业园基础设施及标准厂房、职工公寓、企业孵化园、园区学校等一批配套项目已初见雏形。在建工地上塔吊林立,机车轰隆作响,施工人员正有条不紊地进行作业,项目建设的火热气息扑面而来。历经近5年的求索,这片区域从无到有,从一页“白纸”到一座产业新城,一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加快建设、加速集聚。
中国联通·河源云数据中心一期项目。
新兴项目集聚,产业新城正在崛起
“我们的一期工程有5栋厂房、1栋宿舍和1个食堂。现在5栋厂房都已经开工了,其中3栋厂房到6月底就会封顶,8月份交付使用。第一栋厂房会在8月份进入试生产,投入生产之后产值一年大约2亿到3个亿。”凯中精密新能源汽车部件智造产业基地项目总经理陈经纬介绍道。凯中精密新能源汽车部件智造产业基地项目于2017年8月签约落户江东新区,项目总投资25.5亿元,总建筑面积约24万平方米。项目投产后估计每年可实现营收30亿元以上。
广东中塑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项目是由广东爱捷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投资总额12亿元,项目占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主要生产高端球场人造草、高分子看台座椅、高分子塑钢板桩、运动地板及纳米环保塑胶材料等。据项目总经理曾少辉介绍,当前项目工程已完成了80%,其中办公楼已经封顶,而两个车间的钢架结构已基本建成,也即将封顶,“在5月20日两个车间就会交付给我们使用。一期计划投产四条生产线,正常运作下来,今年的产值在5个亿左右,税收约3000万元。”曾少辉说。
轩朗光学科技项目是江东新区产业园首个投产项目。该项目是由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轩朗实业投资建设的,主要生产各类光学膜片、导光板、扩散板等。出于对江东新区前景的看好,该公司将主要生产基地以及研发中心从东莞转移到了河源。“从2016年动工建设,项目实现了当年动工、投产、上规,到2018年,全年产值已达到4亿元。”广东轩朗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杨真说。
随着一批批优质、高端、具有行业领先地位的企业项目相继落户江东新区,江东新区筑巢引凤、招商引资的成果令人瞩目,产业集聚不断加速,一座产业新城正在崛起。
2015年5月,江东新区产业园被认定为省级产业转移园,是我省粤东西北12个新区中首个通过省认定的产业园区。
五年精耕细作,引高引强推动产业集聚
作为我市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功能平台和“先头部队”,江东新区的发展承载着全市人民的热切关注和殷切期望,市委、市政府赋予其打造“河源未来城市发展核心”的战略定位。围绕这一定位,江东新区科学谋划打造“三点三带四组团”战略发展布局,以“四组团”(即城市功能组团、高铁新城组团、新兴产业组团和特色产业组团)作为拉动江东新区发展的“四驱系统”,明确走“以城带产、以城促产、产城融合”的发展之路,奋力推动河源未来城市发展核心建设提效破局,为全省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提供新区样板。
其中,新兴产业组团以江东新区产业园为主阵地,是新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战场,是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优质高端产业延伸区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的重要承载地,重点发展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大数据、生命健康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
项目是产业发展的“牛鼻子”。近5年来,江东新区按照“引高引强引新”要求,紧紧抓住新区产业转移园纳入深河产业共建规划的机遇,积极承接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延伸和企业转移,引进了一批批国内知名新兴技术企业。阿里巴巴广东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中国联通·河源云数据中心、凯中精密、爱捷新材料、圆满模具、金海诚、博通新能源科技、精方科技、健达通电子科技等项目纷纷落地。
江东新区产业园管委会主任、新兴产业组团副总指挥邹伟鹏介绍,当前,园区已投入建设资金约11.58亿元,实现“三通一平”约2800亩;产业园基础设施及标准厂房、职工公寓、企业孵化园、园区学校等配套设施已基本建成,园区产业配套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截至目前,园区签约工业项目27个,合同总投资额约238亿元;动工项目15个,合同投资总额为168亿元;投产项目2个,即轩朗光电科技项目和埃纳生医疗项目;重点在谈工业项目16个,意向投资总额达170亿元。
江东新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江东新区将强化与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对接,围绕完善主导产业链、打造产业集群目标,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链分工与合作,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形成高端产业集聚,高质量发展工业,加快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
本报记者 杨容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