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在线订阅 | 汽车频道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专题报道 > 阅读新闻

吃了公园草地上两块小小的野蘑菇 一男子皮肤发紫进ICU抢救

进入5月,种类繁多的野生蘑菇生长也逐渐进入了旺季,然而许多蘑菇,与我们平常吃的蘑菇非常相似,但是在这美丽“无毒”外表下,往往却是“无色无味,杀人于无形”的冷血杀手。3日傍晚,与家人一同到市东江湾公园散步的钓鱼爱好者叶先生,就因为吃了仅仅两块瓜子大小的蘑菇,在市人民医院ICU病房抗争了30余小时。


叶先生误食的毒蘑

东江湾公园内,时有市民采草药或蘑菇。

好奇驱使误食蘑菇

昨日上午,记者在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见到了病床上的叶先生,经过几天的治疗,叶先生的病情已无大碍,精神状态也较为良好,但由于叶先生的凝血功能仍未恢复,因此在医生的建议下,他打消了出院的念头,打算再住院观察一段时间。

“我生长在农村,因此对蘑菇还算熟悉,这次吃的蘑菇跟小时候在老家经常采来吃的蘑菇真的很像。”叶先生回忆了当天误食毒蘑菇的情形。他说,3日傍晚,自己和家人在东江湾公园散步,无意间发现了草地里长着朵朵外形漂亮的蘑菇,他就好奇地摘了一朵,放在鼻尖闻了一下,一种蘑菇特有的香味传入鼻子,唤起了叶先生儿时上山采摘蘑菇的回忆。虽然当时叶先生也对蘑菇是否有毒有所犹豫,但是由于蘑菇很像常吃的种类,他也就打消了疑虑,掰了瓜子大小的一块蘑菇伞叶放入了口中。“刚放进嘴里,一股鲜甜就涌上了舌尖,味道特别好,不知不觉就把蘑菇吃了下去。”叶先生对记者说道,吃完第一块感觉有些意犹未尽,于是他又掰了同等大小的一块放入了口中。由于不确定生食蘑菇有没有风险,叶先生也没多吃,把手里剩下的蘑菇扔掉后,便开始跑步去了。

ICU抗争30余小时

令叶先生没想到的是,就是这两块瓜子大小的蘑菇,两个小时后就开始让叶先生上吐下泻、全腹隐痛、呼吸急促……“当时真的把我吓坏了,我家离医院只有3公里左右的路程,出门时他意识还算清醒,等送到市人民医院时,已经什么都不知道了。”叶先生的女朋友说道,当晚10时30分左右,她将叶先生送到医院时,叶先生已经四肢皮肤发紫,血管鼓起。尽管市人民医院在接诊叶先生后,立即组织了多个科室的医生对叶先生采取了洗胃、制酸、脏器保护、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措施,但由于叶先生病情发展迅速,随时有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等并发症发生的风险,4日凌晨1时多,叶先生还是被送入了ICU病房,身上也被插上了导管进行血透。

“叶先生送医算是比较及时的,这给我们医护人员的救治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何灿丽表示,因为救治及时,叶先生所食用的有毒蘑菇主要影响的是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凝血功能等,并未对肝、肾等代谢器官造成影响,恢复情况也很好,等叶先生的凝血功能恢复正常就可以出院了。

何灿丽说,蘑菇中毒最常见的症状就是肠胃不适,因为大多数毒蘑菇含有可以引起呕吐和腹泻的胃肠道刺激物,通常对身体不会造成长期损害,但有许多公认的蘑菇毒素具有非常强的毒性,甚至微少的剂量就可以致命,晒干、久煮的方法也不一定能把蘑菇里含有的毒素去掉。去年6月,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就曾接诊到来自县区的误食毒蘑菇的一家三口,因为食用量大,全家均出现了肾功能衰竭,在ICU住了约半个月,期间每天都需进行血透治疗。“蘑菇虽然味道鲜美,但是市民对不确认是否有毒的蘑菇应当谨慎食用,否则带来的将是身体和经济上的双重代价。”何灿丽说,如果市民食用蘑菇、野菜、野果等出现身体不适,应当立即就医,不可犹豫。

叶先生也呼吁,市民采摘蘑菇一定要小心,面对很难辨别的蘑菇,千万不要因贪食美味而搭上身体健康。

仍有市民大胆采摘野蘑菇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事发的东江湾公园,一场夏雨过后,公园地上湿漉漉的。在公园,记者寻找了3分钟不到,便发现了5朵蘑菇。公园内大部分蘑菇是一种伞形的白色或棕色蘑菇,而且这些蘑菇一般长在树下或草丛中。

几位在东江湾公园除草的工人告诉记者,因为前段时间持续下雨,所以公园就陆续长出一些小蘑菇,但是他们都知道这些小蘑菇有毒,不能吃的,所以他们在除草的时候看到这些小蘑菇也会除掉。如果看到有市民好奇去采摘,他们也会劝阻。

就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有市民在东江湾公园采摘中草药回家煲汤。对于这些市民采摘的行为,有网友认为,逛公园时,采摘一点,也是一种生活情趣,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保护好公园的植被。但记者认为,除了要保护好公园植被之外,更重要的是市民在公园中采摘草药或蘑菇,都应当谨慎而为,不能拿身体健康当作儿戏。

市林业局园林管理科科长潘伟平也表示,虽然我市在公园管理方面对清理公园内蘑菇有明确要求,但由于蘑菇生长速度快,与清理强度相比,可能存在时间上的出入。针对叶先生发生的情况,园林管理科会进一步加强对我市公园的管理,加大力度清理蘑菇、毒草等影响市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植物,同时也会加大对毒蘑菇防治的宣传和对采摘市民的劝导,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本报记者 彭茂洋






上一篇:勇攀高峰 永不言败——记技术“牛人”王艳卿
下一篇:我市今年普高招生政策出炉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