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旅游开辟扶贫新销路 这群深圳孩子让小山村“旺”起来
销路决定出路,人气带来生机。近日,深圳团市委帮扶工作队精准对接珠三角城市青少年参加社会实践的旺盛需求,发挥公益资源优势,以“乡村公益旅游+青少年社会实践”的初步探索,让小山村的绿水青山转化成了金山银山,也让贫困村村民笑得合不拢嘴。
深圳游客向村民购买农产品。
小山村绿水青山难“变现”公益旅游开辟扶贫新路
近日,来自深圳的旅游大巴抵达三乐村时,得到村民的热烈欢迎,写着“欢迎特区亲人来到美丽的粤赣边境村——三乐村”的长条横幅在人群中非常醒目。而为了迎接游客们的到来,负责饮食接待工作的村厨从一大早就忙活开了,他们直接从村民手上采购了鸡、鸭、鱼、青菜等食材,早早便开始了当天午餐的准备,而负责接纳游客住宿的40家农户也已经将游客所需的52间卧房整理一新。
据了解,深圳团市委对口帮扶的省定贫困村——和平县上陵镇三乐村,风景秀美,生态优良。但是,村民们守着绿水青山,却无法变成金山银山,村里的笋干、蜂蜜、香菇、木耳等农产品,也因为多种原因,缺乏销路。为此,深圳团市委帮扶工作队精准对接珠三角城市青少年参加社会实践的旺盛需求,发挥公益资源优势,以公益团队为纽带,依托社会机构、村内企业,开启了一场“乡村公益旅游+青少年社会实践”的初步探索。
游客们抵村后,开启了为期两天的行程。村里也为游客们量身定制了浑水摸鱼、农事体验、团队拓展、山林徒步、猕猴桃采摘等丰富有趣的项目,让城市的孩子们真切感受到农村的生活,真实体悟到劳动的快乐。不少家长表示,孩子在活动过程中收获很大。特别是在游客组织方——深圳市义工联拥抱阳光直属组和正德慧教育机构的引导下,通过晚间的分享与交流,让游客意识到公益的价值,深化了对活动的认同感和获得感,游客在品尝了乡野美味、感受了村民的淳朴与热情后,也得到了付出与参与的快乐。
收入可观乐坏朴实村民深河协作铺就山村发展新契机
公益旅游的开展,让这一贫困的小山村有了生气,与此同时,活动合作双方还将公益价值之“虚”与产品外销之“实”相结合,一方面,公益团队为每位游客颁发荣誉证书,为志愿者录入志愿服务时间,三乐村为每个家庭颁发感谢状。另一方面,在活动报价范围内,承办方三乐善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每个家庭配备了农土特产大礼包,包括蜂蜜、干制品、猕猴桃等,得到深圳游客的极大欢迎。为农土特产拓展了销路,村民也有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此外,在游客回深临行前,村内还组织了简易的农土特产展销,深圳团市委帮扶工作队与村“两委”鼓励村民将自家的花生、黄米酒、薯粉等土特产拿出来展销,备受游客喜欢,此次来展销的农副产品全部售罄。据初步统计,此次活动为三乐村村民带来直接收益近两万元,间接收益5000元。
“特区与山村两种思想、两种文化、两种生活方式产生碰撞,带动村民思维上的转变,给乡村带来新的气息。”据驻村第一书记王炜炜介绍,希望通过这种形式的公益旅游,积累稳定可靠的家庭客户群,拓展山村农土特产销售渠道,为村民带来直接收益,同时也能聘请贫困户协助活动开展,让贫困户取得更多劳务收入。
开设城市—农村交流公益项目,让有趣的农村户外活动在充分满足了城市居民体验感的同时,也明显提升了乡村旅游产品的丰满度和美誉度,有效带动了“以旅带农”“以旅促农”“以旅兴农”的乡村旅游发展之路。目前,在深圳团市委帮扶工作队的对接下,承办方正与另外三个公益团队在接洽,此次活动的组织方也提出未来将争取每月组织两个团队来村游玩,三乐村也将迎来更多游客。下一步,工作队将同承办方三乐善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完善活动细节,打造精品线路,做好各方面的衔接与基本配套,努力将一次次活动变成细水长流的造血引擎,花小钱,办实事,让村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本报记者 彭茂洋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