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网格化疫情防控精准到户到人到“心”

仙塘镇以党建引领筑牢群防群治严密防线
 
       自疫情阻击战号角吹响以来,东源县仙塘镇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全面推行“2+2+5”工作机制,建立“网格单元”作战体系,带领广大党员、群众掀起疫情防控“人民战争”,筑起了一道道“固若金汤、牢不可破”的党群同心疫情防线。

 
推行“2+2+5”工作机制,“一盘棋”统筹各项工作
       “小刘,麻烦你今天帮我家到超市带一包米回来哈。”“我家需要1斤猪肉、2斤马铃薯。” ……“好的,没问题。”仙塘镇深业路社区党组织代购服务队队员刘露萍正在上门登记所负责小区网格内每家每户物资代购需求。
       为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流动、聚集,东源县充分发挥基层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示范引领作用,在县城范围内组建了65支党员跑腿“代购”服务队,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实现居家“点单”,为有需要的群众提供“家门口”“一条龙”的“保姆”式服务,在战“疫”前线掀起了一轮党员志愿服务高潮。
       此外,县委组织部已选派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职工共403人到仙塘镇建设路社区、崇文社区、深业路社区共59个小区409栋楼(409个微网格)任防疫员,由多个县直机关(事业)单位包片管理,协助落实宣传动员、排查登记、监控等工作,全面扫除小区疫情防控盲点。如建设路社区通过“楼长”的扫楼式摸排,迅速全面掌握了小区住户的基本信息、出行动态、人员接触等情况,并配合严格实施出入口管控、人员登记、体温检测、保洁监督、居家隔离上门服务等防控工作,实现“区不漏栋、栋不漏户、户不漏人”和排查监控全覆盖。
       疫情面前,仙塘镇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76个临时党支部、共计834名党员冲锋在前,坚守一线,分工包片,逐小组逐户地毯式开展排查工作。一直以来,他们严防严控“2个重点”(即以工业园区和4个社区为重点区域、以流动人员和疫区返回人员为重点人群),细化落实全覆盖排查、全天候监测、全领域整治、全方位宣传、全过程保障5项措施,“一盘棋”思路统筹谋划各项工作。

 
建立“网格单元”作战体系,“一张网”落实防疫措施
       在网格化管理工作方面,仙塘镇按照“全力织密织细织牢网格化疫情防线”的要求,全面实行“网格+”模式,实施“大网格+指挥部、中网格+直联干部、小网格+组长、微网格+防疫员”的组织指挥网,织细网格管理网,织牢村(社区)防控网,全面建立“网格作战”单元。
       该镇第一时间建立网格指挥架构,设置一张总作战图,细化一系列工作指引,充实一批人员。仙塘镇副镇长黄敏是驻东方红村的镇领导,疫情面前,他第一时间参与组织布置疫情作战,带领镇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干部入户,进行宣传、调查、排摸、设岗等工作,“大网格+指挥部”的指挥网,把镇干部充实到小网格参与管理,织牢一张红网,实现党的全面指挥。
       微网格是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关键。何如光是东方红村红球小组微网格工作组的党员网格员,是10户村民的“保镖”,开展疫情防控工作以来,他在区域内实行滚动式排查登记,按照“一楼一档案,一户一摸排”的要求上门入户登记,每天2次检查居家隔离人员,全方位把控人员出入,全覆盖进行宣传。
       一枚党徽、一个红袖章、一个口罩是东方红村网格员的标配,而微网格工作组的网格员何浩源还多了一个小喇叭,“阿姨,外出要戴口罩哦!”“不要聚众,不能打麻将!”……他用一个小喇叭当起宣传员和监督员,保障红光小组55户222人的安全。
 
形成“党群联动”良好局面,“一条心”协力抗疫情
       在党组织的感召下,大学生、妇女干部、下岗职工和退伍军人等群团组织力量积极参与防控一线排查摸底、宣传、捐款、检查监测清洁消毒队等工作,广大人民群众也自发行动起来,积极配合和支持疫情防控工作。目前,该镇已发动600多名在家党员、民兵、志愿者等加入到村(社区)的卡口值岗和入户排查登记工作中。
       东方红村七天酒店路口交通流量最大的疫情防控监测点,这里需要全天24小时值班值守,对进入辖区的车辆进行登记,并对相关过往人员进行全覆盖体温测量。“值夜班的几个年轻人,都是志愿者,他们一值就一个星期。”东方红村党支部何书记介绍,村民在村党支部的带领和引导下,村民自发在每个巷口拉起了“红色警戒带”,设置“为了您和亲人的健康,请您返回!”等内容的温馨提示牌,每个巷口都是一个“无人检疫点”。
       疫情面前,仙塘镇还涌现了一批爱心企业,其中,企业家潘雄强慷慨解囊,暖心捐赠防护口罩等一批总值约10万元的物资,杰出乡贤潘雄强心系家乡以及奋战在一线的工作人员,先后两次捐赠物资;亚洲创建河源木业有限公司先后捐赠了1000个口罩,及时解决了一线工作人员防护的燃眉之需。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企业的责任担当,为仙塘镇疫情防控工作支持助力。
 
本报记者 郑婷影





上一篇: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
下一篇:我市“硬核”科技力量助力智慧化疫情防控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