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周末时评 > 阅读新闻

教师职称评审先看“德”

《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目前正在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明确,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职称评审的首要条件,克服唯学历、唯论文、唯项目等倾向。

(据中国政府网)

师德当为先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立师德、铸师魂。”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师应当“以身作则”,有“教人者教己”的师德理念。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而“乐其道”,作为学生行为的示范者和规范者,教师们的一言一行无一不对学生产生影响,而这种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

师德问题是近年来教育暴露的诸多问题之一。笔者以为,师德问题不仅仅是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问题,也应是值得深思的问题。辱骂、体罚学生、有偿补课……近年来,一些地方少数教师违反师德、甚至违反法律的事件时有发生,让人对教师群体素质担忧。师德当先,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更重要,尤其是如何将“师德为先”真正落到实处,并非一蹴而就的问题,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的问题。

张涛

职称评审改革,知易行难

今年初,武大一位50岁教师去世,其教书二十多年,仍只是讲师,这让潜心教学的教师,评职称时不如搞教研的教师有优势的问题,引起公众广泛关注。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确给以教学为主的教师提供了更多的职称评审机会,但如此的职称评审改革真能让高校职称评定保障公平公正?

虽然过去把论文、专利等作为限制性条件,有明显的弊端,但一定程度上是凭实力和本事获取职称和晋升,尤其是对有能力的青年教师,提供了高效的晋升通道。职称评审的改革,将原本的量化评价,引入了更多主观因素,把简单的数量评价复杂化,随之而来的评价是否受权势、人情关系影响,这种担忧并非杞人忧天。其次,改革可能所带来的降低教师科研积极性,也将对学校科研实力、综合实力产生影响。如何让评审保持独立性、坚持专业性,让职称评审更多惠及优质教师,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彭茂洋

勿将论文与专利当唯一依据

征求意见稿提出,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职称评审的首要条件,并提到不以SCI论文作为前置条件,不简单把论文、专利等作为限制性条件。在时下,大多高校会对教师提出教育任务,而高校教育任务则是要在有科研成果的前提下去进行、完成,这就让“教学要有科研”成了一种趋势。事实上,部分高校教师除了要做好科研,另一方面还要将科研成果通过课堂去传递给学生,以对学生有所启迪。这种教师评审职称成功几率较高。当然,也有一些老师以教学为主,并没有科研成果、论文,按照过去的评审标准,这些教师几乎无法参加评审,这就给他们设定了门槛。

笔者认为,职称评审应当要坚持正确价值导向,不把论文、专利作为职称评定的限制性条件,同时也要加大对优秀教师团队的稳定支持力度,让他们真正能够在教育岗位上发挥作用。

吴奕镇






上一篇:护江河安澜,保人民平安
下一篇:让中国文化更自信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