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精准兜牢民生“底线” 近3万名贫困人员实现就业
本报讯 记者 张涛 通讯员 彭志通 袁定央 前日,记者在龙川县紫市镇金线莲生产基地看到,长期务工的3名贫困人员正在给大棚里的金线莲喷水,金线莲郁郁葱葱,长势喜人。如今,在龙川县24个镇,茶油、茶叶、金线莲、甜叶菊、蜂蜜、火龙果、百香果、猕猴桃等农作物种植、管护、收成工作正有条不紊开展。
有事干,穷根断。一人能就业,全家可脱贫。记者从市扶贫工作局了解到,截至目前,我市有就业意愿的贫困劳动力28772人,已实现就业28730人,就业率达99.85%。
扶贫车间就在“家门口”
地处龙川赤光镇下輋村的贵清源腐竹厂,也是一派忙碌景象,5名贫困人员忙着制作腐竹,如今每日出产腐竹达75公斤。这一个个扶贫车间动起来了,贫困户们不仅可以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获取来年参股分红也有了良好的开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才有更足的底气。
我市积极引导本地企业,利用镇、村集体闲置土地、房屋创办就业扶贫工厂,设置分散加工的居家式就业扶贫车间,增强“造血”功能,不仅为贫困人员在家门口就业创造了条件,还为贫困人员拓展了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径。
创新手段让贫困户享受发展红利
脱贫攻坚越到紧要关头,越要在不断创新中找到持续的发力点,不让任何一户、任何一人在全面小康路上掉队。为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村民,我市镇村创新思路,设置了护林员、保安员、保洁员等公益性岗位,优先安置贫困人口。截至目前,全市各地镇村新开发公益性岗位526个,安置贫困劳动力就业526人。
源城区埔前镇高埔村以村委名义,成立高埔村保洁服务中心,按每年6万元的价格承包给高埔村保洁服务公司,承诺所产生的收益按贫困户自身积极性分配发放给25户贫困对象。同时,鼓励该村贫困户参与保洁公司经营和管理,优先吸纳高埔村贫困户家庭成员到公司就业务工,对凡是在保洁公司务工的贫困户家庭成员,其分红收益在原有的基础上另加300元作为奖励。
用好吸纳就业“蓄水池”
东源县灯塔镇人冯秀珍原来在灯塔圩镇上卖菜,后来外出务工,什么活都干过,一次家政专业培训机会,她成为一名月嫂。如今,她不仅成为河源家政行业的领军人物,使自己的家庭脱贫致富,而且还带动其他村民从事月嫂工作。
在我市,像冯秀珍这样通过家政专业培训实现高质量就业的范例不胜枚举。“提升参训人员就业创业能力,增强自主脱贫内生动力,是我市就业扶贫的一个重要途径。”市扶贫工作局一工作人员如是说,推动就业培训,让那些想努力改变命运的贫困户,找到脱贫路径。为此,我市从全产业链、全价值链扶贫入手,因地制宜抓好培训工作,促使全社会广泛参与、相互协作,用好吸纳就业的“蓄水池”。2019年全市各级各部门开展针对贫困劳动力的各类扶贫培训1720多期(次),还开展了“粤菜师傅”“南粤家政”工程等专项培训,培养有技术专长的贫困劳动力,促进转移就业。全市有培训意愿的贫困劳动力25179人,实际培训25179人,培训率达100%。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