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货出深山 收成变收入 消费扶贫助力我市扶贫农产品产销两旺
紫金“贝贝小南瓜”、东源“西施柚”、源城“盆地三宝”、连平“忠信火蒜”……在深河扶贫服务中心,这些产品无一不受到粤港澳大湾区消费者的青睐。
前日,记者从市扶贫工作局了解到,我市全力推进消费扶贫,发动干部职工购买扶贫产品,从而建立通畅的产销对接渠道,推动我市“大农田”“大菜园”连接上大湾区市民的“大餐桌”,让包括深圳消费者在内的大湾区市民能更方便地购买到河源农产品,有效促成互惠互利,购销两旺。
带着“乡味”挺进都市
从2018年起,连平元善醒狮村建立百香果种植基地,发展百香鸡养殖、蔬菜种植等多元化立体农业。去年7月22日,位于深圳南头街道的深圳对口帮扶河源扶贫产品展销中心开业,销售醒狮村的优质农产品。该中心老板陈彩云表示,通过扶贫产品展销中心这一窗口,南头乃至整个南山的消费者可以直接向河源的贫困户下订单,进行个性化订制。如今,深圳南头街道办食堂采购果蔬和肉菜时,把醒狮村的鸡、百香果等作为首选,辖区5家企业食堂也开始常年采购产自醒狮村的食材。
一边是丰富的资源,一边是销售问题,如何在二者之间寻找突破点?深圳南头街道建立扶贫产品展销中心探索销售醒狮村农产品给出了很好的答案。这有利于帮助贫困群众产品变商品、收成变收入,促进贫困群众农产品和服务与市场需求有效对接。记者了解到,市扶贫部门协调深圳市有关部门把消费扶贫纳入对口帮扶工作内容之一,在深圳设立扶贫超市、专柜等,向深圳机关、学校、医院和企事业单位食堂直供直销我市扶贫产品。
企业参与渐成“虹吸效应”
去年9月23日,我市制定《河源市深入推进消费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采取“以购代捐”“以买代帮”等方式采购贫困群众产品和服务,构建“产销精准对接、农企互利共赢”的消费扶贫格局,让贫困群众和帮扶方精准对接,实现爱心资源配置和社会扶贫效益的最大化,形成多方共同参与、合力脱贫攻坚的新局面。如今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积极带头参与,尤其是行业协会、商会等积极响应,与爱心企业的龙头引领带动作用互相呼应,形成强大“虹吸效应”,构建起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
4月9日,在河源灯塔盆地2020年春季农业经贸活动上,深圳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等15家粤港澳大湾区优质涉农企业、团体与灯塔盆地管委会、东源县政府成功签约,项目合同投资总额65亿元。除了深圳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以外,深圳这次也来了深圳蔬菜批发协会,两家协会有超过30家企业参与,以买促销、以购促扶,发挥着行业组织的连带效应。
“点绿成金”越走越宽
为推进消费扶贫,我市积极对照供深供港食品标准,以鹰嘴桃、猕猴桃和百香果为重点品种,建立河源特色农产品标准体系,还制定河源供深食品企业技术公共服务地方标准,形成了一批特色产业,打响了河源绿色生态农业品牌。
如今,消费扶贫又迎来一个长足发展的春天。4月初,国务院扶贫办等七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消费扶贫行动的通知》,提出2021年起,力争用3到5年的时间,进一步健全消费扶贫行动机制,建立完善巩固脱贫成果、缓解相对贫困的社会扶贫长效机制。借着深圳对口帮扶河源的契机,我市消费扶贫路子将越走越宽,贫困户增收将越来越稳健,也将为全市脱贫攻坚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报记者 张涛 通讯员 彭志通 袁定央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