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在线订阅 | 汽车频道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文化 > 阅读新闻

找寻“小康”的足迹

作者:江丽娟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作为一名90后,很幸运能够与这个时代同频共振,共同见证这一重要时刻的到来,见证“小康”给千家万户生活带来的巨大变迁。作为其中一名同频者、也是见证者更是受惠者,我想去找寻“小康”的足迹,然后执起手中一杆淡墨之笔把它记录下来。我想,“小康”因生活而生,要想找寻和捕捉它的足迹,走进生活中的烟火气,拨弄起从前与现在的回忆与点滴是再好不过的途径,那么就随着我的脚步一同去探寻我身边的“小康”足迹——

饮食变迁中的“小康”足迹

在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初,吃不饱是常有的事。父亲说,小时候那还是吃着大锅饭的年代,家里人多,又得参加生产劳动,别说谈不上能吃啥,就连只是简单的能不能吃饱都成问题。

再过了一些年份,开始了“单干”,日子也好过了些。印象最深的还是父亲经常提起的那块吊在灶头上的“肥猪皮块”,那可是整个家里做饭用油的替代品。为了让清淡寡味的饭菜有点“油水”,每次炒菜前都得拿它在大灶头铁锅里蹭那么两下,却也不能多蹭,生怕无法用得长久。这故事现在听起来是那么好笑,却带有一丝心酸的味道。

父亲回忆起上学的时光曾提到,因为家里离学校远,不可能每日来回,所以每周去上学前奶奶总是早早地就把咸菜、咸鱼分好装进一个个棕黑色的玻璃瓶里,装好一周份量的米,然后分给父亲和他的兄弟姐妹们。我追问父亲,为什么要强调是棕黑色的玻璃瓶呢?父亲给我解释,咸菜、咸鱼本就能长时间保存不易腐坏,加之棕黑色玻璃瓶避光,更有利于储存食物不易变质,其实也是因为那会这种玻璃瓶便宜好找些。父亲还脸露得意地说,“在那个年代,这个已经算是很好的伙食啦……”听着父亲的述说,我仿佛能体会到那种精打细算的清苦生活的无奈。

可这一切都已是过去式,现在的我们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再也不用担心挨饿,吃的也不用愁了——这一到菜市场,水果、蔬菜、肉类、水产、干货等品种多到你眼花缭乱,挑都挑不过来;天南地北的特色小吃,只要手机购物下单便能在短短几天时间内送到你的手里来;不管白天黑夜,只要你在外卖平台点一点,热腾腾的丰盛美食马上便来到了你的眼前……现在的人们,对吃的追求已经不再是为了饱腹,更要讲求营养、美味、卫生和健康!在“吃”这点上可谓是越来越有讲究了!

服饰变迁中的“小康”足迹

每到季节更替,衣柜的整理工作便是我和母亲必做的事情之一。内穿、外穿分开放,一年四季分季区别开,不同类别分开放,挂的挂、叠的叠,这一收拾总是能忙活好一阵,把我们折腾得满头大汗。母亲总是一边收拾衣物,一边感慨:“时代在变,衣服也不断地在变,越变越好了呀。不合适了、旧了、破了,扔掉买便是了。这要是换成我小时候那会,有衣服穿就已经很满足了,哪里还会挑选款式、颜色、质量,破了、旧了都是舍不得扔的,缝缝补补又是一年。现在服饰种类多到只有你想不到,设计可谓是层出不穷,这多季一衣都变成了一季多衣了,真好呀真好呀……”

住房变迁中的“小康”足迹

要去找寻“小康”足迹,我想住房的变迁中肯定有过它所留下的印迹。

听奶奶说过,爷爷小时候一家子住在和别人共用的大屋里,那时大多是泥砖茅草房,每户人家大概也就只有几平方米的小房间,阴暗潮湿,有些年久失修更是会有漏水的问题,可在那时候,有个能遮风挡雨的去处就已经是再幸福不过的事了。

再到后来,爷爷长大出去找了一份工作,奶奶也嫁了进来,这家里人多了,收入也就多了些,爷爷和奶奶便盘算着自建房的事,于是便节衣缩食省下一些钱,一栋只有几十平方米大的小泥砖平房也就在断断续续中建了起来。

等后来,爷爷的兄弟也到了娶媳妇的年纪,再加之爸爸叔叔他们这几个小孩子的出生,这几十平方米的小泥砖房已然满足不了那么多人居住,爷爷奶奶东拼西借,逐渐把小泥砖房扩建成了一正厅两偏厅结构的房子。

待到父亲和兄弟姐妹们出来工作了,这家里负担稍微也轻了点,爷爷奶奶便在县城找了块地建了一栋几十平方米的小平房,此时已经开始用起了水泥红砖,比稍早前的泥砖瓦房就更牢靠了些,一家子这才从村里搬出了县城。再到后来,父辈都已成家立业,逐渐都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宽敞而明亮,新潮时尚家电一应俱全,舒适而方便。

爷爷、父亲他们住房条件的变化,不仅是印证小康到来的足迹,更是见证着父亲以上3代人的奋斗故事。对于后辈的我们来说,这不仅是代表着“家”的根系所在,更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我们要不忘过去、接续奋斗未来。

放眼现在的农村,一栋又一栋的新房子如雨后春笋般落地建成,而且得益于“农村危房改造”政策的落地实施,农村住房条件极大改善,农村百姓都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危房不住人,住人不危房”,现在的人居环境显著提升,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可谓是“广厦千万间”,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其乐融融。

出行方式变迁中的“小康”足迹

有一次我刚参加完朋友的婚礼,回到家跟母亲分享接亲喜庆又有趣的事,突然很好奇母亲那个年代接亲会是个什么样子。在我不依不饶的追问下,母亲说道:“以前没有现在这么多仪式的东西,要说最有印象的怕是那辆来接亲的面包车了!”父亲在旁补充道:“你可不要小看那面包车,在那个年代来说已经是难得很有排场的了!那时能有车来接亲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事,很多人可还是用自行车、摩托车接新娘的呢!”

现在回忆起来,别说父亲母亲甚至更远的那个年代了,就连自己小时候,能拥有一辆车的家庭也是少之又少,大街小巷见得最多的也是自行车、摩托车,哪里像现在,大街上车水马龙,汽车不再是普通老百姓的“奢望”。不仅如此,除了汽车的普及,现在的出行方式也变得多样化,你瞧,有火车、高铁、动车、城轨、飞机等出行方式任君挑选,人人都可以享受到出行便捷的福利,这喜人的变化不正是我们要找寻的“小康”足迹吗?

回到岁月长河中,拾掇起许多往事回忆,再回到当下的现实生活,对比之下,发现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越过越红火,这些不都是“小康”给我们所留下的印迹吗?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党的政策对老百姓好,才是真正的好。党的各项惠民政策要落实好,乡亲们要一起奋斗,努力向前奔跑,争取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我想,这一趟找寻“小康”的足迹之旅不正是找寻在党的带领下中华儿女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奋斗史之旅吗?“全面小康”不再是梦,“富起来”“强起来”也不再遥远。

(作者系紫金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水墩市场监督管理所一级科员)

 






上一篇:我们
下一篇:最后一页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