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居
作者:朱宏球
从小到大,我家几乎都与学校为邻。
小时侯,顺天牛生塘到角分校就在我家旁边,相距不到200米。这所分校是泥砖瓦房,按现在的规模划分应该叫教学点吧,只有一个教师、一个教室,一间教师房,一间简陋的小厨房,也只有一个年级。村里的孩子就在这里上小学一年级。
这对于我来说算是占尽了天时地利。我每天在家里都能听到课室里传来朗朗的读书声和欢快的歌声,这种声音特别动听、特别诱人,以至于我常常会不知不觉地走向学校,倚门探着小脑袋,好奇地仰望课室里神奇的一切。
由于分校离家近,我还没到读书年龄就被放在分校里“附读”(非正式上学)。“附读”的时光是快乐和自由的,我可以不用交作业、不用写字、不用按时上学。那时农村上学是三段制,学生上了两节课后才回家吃早饭,而我每天是吃过家里的“锅脚粥”才去上学。可能因为我年龄最小,可能因为我非正式读书,有时我妈把刚煮好的粥直接送到课室给我,老师有时装作没有看见,有时慈祥地看着我吃。我是唯一一个被默许无忧无虑地坐在课室里一边吃粥一边听课的“小学生”。“附读”一年,与其说上学,不如说是凑伴儿玩,但在耳濡目染下,也为我正式上学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大学毕业后,我成了一名中学教师,也一直住在学校宿舍,直到我的小孩7岁才住进距离学校半个多小时路程的康华小区。
住新房的温馨和自在就不必说了,但我总觉得生活中缺少了点什么,缺了点什么呢?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这种感觉越来越明显,以致于让我烦躁起来。终于,在一个静悄悄的周末,我发现在家里听不到有规律的上课铃声和广播声,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欢乐的歌唱声、激动的呐喊声;我发现在家里看不见学生们朝气蓬勃的笑脸,看不见远远课室里学生们埋头读书、奋笔疾书的身影……我发现,原来我住在学校或学校旁边已经30多年了,远离学校而住真不习惯啊。
2007年,我因工作变动离开了一线课堂,为了方便工作生活,我们还是把家搬到了与东源中学一墙之隔的富源小区,我们又与学校为邻了。我家阳台下面就是学校的生物园和大广场。每天清晨,我听着学校轻柔的起床音乐铃醒过来,听着奋进激越的出操音乐,开启我充满元气的一天。每天晚上,我看着课室从华灯初上、灯火通明到人走灯息安静寂然,然后,闻着飘过校园的花香,枕着书香安然入梦。
母亲晚年一直与我住在一起。她年老体弱走不动时,只能每天坐在阳台上看着对面学校的孩子们读书、出操和玩乐。也许是那些充满青春活力的孩子感染了她,也许是那些读书的声音吸引了她,没有上过一天学的母亲非常喜欢看学校那边的风景。她总是自言自语地说:“今天出操的人怎么比昨天少了好多啊……”“今天值日老师哨子吹得很急呀,要集合开校会咯。”母亲也喜欢与我们的邻居默默地对话啊,她就是这么天天听着对面学校传来牧歌般的读书声走完人生最后一段的路程。
女儿上高中后,我们再一次搬家。这一次,家安在东江中学旁边的书香桃源小区。这也是一个书香萦绕的地方。小区紧挨着学校宽阔的操场,背靠着郁郁葱葱的大山。我坐在家里的书房或阳台上,就可以感受到学校飘来的翰墨之香,丝竹之妙。
东江中学有四五千名学生,傍晚时分的校园是最热闹的,尤其是运动场。我喜欢在傍晚走进校园,与学生一起运动、一起娱乐,自己仿佛又回到了学生时代。在校园里,常常会有学生问我:“老师,您是教哪一门科目的?”我会神秘一笑说:“你们猜一猜。”十有八九的学生会脱口而出:“教语文的,您身上充满书卷气和儒雅之气呢。”每每听到这个回答,我会开心大笑。如果真有儒雅之气,这应该得益于我的邻居吧。
学校是神圣的殿堂、是知识的海洋、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梦想起航的地方。或许有许多人也像我一样,从学校经过时,自然而然地放慢脚步对她驻足仰望,然后从心底里生出对她的喜欢和敬重。一直喜欢在书香的环境中熏陶,这会让我想起奋斗的青春年华,也会促使我继续追求美好,从而使自己变得越来越好。这就是我择邻而处的原因吧。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