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在线订阅 | 汽车频道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旅游 > 阅读新闻

活了千年的芒康古盐田

刘忠娥

我们到达位于214国道路边的西藏芒康县(由川入藏的第一个西藏县)纳西乡和曲孜卡乡古盐田景区时,正是中午。或许是到了吃饭时间,景区大门内空无一人。靠马路边的古盐井历史文化展览馆已关门。广场上塑了两座雕像:正对大门阶梯的是一座古道勇士像,勇士骑在马背上挥剑冲锋;靠江边的那一座雕塑是茶马古道上驼运货物的马匹和牦牛,在人力的推拉下艰难前行,背景是现实中澜沧江畔那些刀削般露着山脊的群峰。茶马古道的险峻由此真实地呈现于眼前。曾经,这里就是“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历来都是各种商品的集散地。

盐田就在澜沧江陡峭的两岸,下景点的路有点险峻。

当那些层层叠叠撑在山壁上的盐田出现在眼前时,大出我的意料。我们忽然间都被震住了。做功课时,我只知道有这么一个使用了1300多年的古盐井,知道它生产红白两种盐,当时还以为只是个凑数的景点,想象中不过是从一口井里抽上卤水倒在地上晒成盐而已。没想到场面会是如此壮观、如此特别、如此险峻:像撑满山坡的吊脚楼,像长在山壁上的蘑菇伞盖,又像是一块块铺在河边照映天空的水镜,有一种古拙而震撼的美感。

这里是横断山脉,是川、滇、藏三省的交界处。两山之间,浑黄的澜沧江向南奔腾而去。江的西岸地势稍平缓,坐落着一个叫加达的小村庄,村民们世代晒盐。盐田大部分平铺于江边。从高处望去,像家家户户没有拦杆的晒台、错落有致。“晒台”中的卤水宛若镜面,映照着天光云影。而江的东岸却十分陡峭。我不知道那些悬在山壁上的盐田是怎么搭建的。两边的盐田共有3000多块。用塑料水管将卤水抽到盐田上应该是近些年才有的做法。千百年来,这里的村民都是将盐井里取出的卤水用桶背到盐田上去晒。背一桶卤水走那么陡的山路该是多么艰难和危险的一件事啊!

下到盐田,正看到两位村民在验看蛇皮袋里的盐,是红盐。盐田上有村民正在扫盐。很快,我们又发现了另一个奇特的景观:盐田下撑着大片整齐的木柱,仿若长着一片整齐的森林,而在木柱之间的盐田底部却挂满了长短不一的“冰凌”,像一根根冰晶钟乳石,晶莹剔透地参差着,还在不断地往下长。它们是盐田上渗下来的盐水结晶!结成这样的一片图景需要多少时光呢?走在这些“冰凌”下面,仿佛走在童话的森林里,感觉如果有一阵风吹来,一定会划拨出银铃般空灵的脆响;如果阳光能从这里穿过,一定会点燃梦幻般的璀璨。芒康盐田的盐就是阳光与风的杰作!

盐池就在澜沧江边,从上往下看有点像土耳其的棉花堡。一边是河水,一边是卤水,正是“井水不犯河水”的真实写照。一位盐工告诉我,靠村这边的盐田产红盐,对岸的盐田产白盐。红盐没有白盐珍贵。白盐要晒30天,红盐只晒八九天就可以了。一块盐田大概可产盐十几斤。每年二三月份桃花盛开的时候盐产量最高,质量最好,也叫“桃花盐”。

芒康古盐田早在唐朝就开始晒盐,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完整保持最原始手工晒盐方式的盐田。盐这个字的构造其实很形象:左边一位大臣在监督着右边的点卤工人,下面是将煮好的盐装在皿器里。盐是生活必需品。自古以来,盐铁就是国家的经济命脉。盐铁之争,其实就是掌握国家命脉之争。西汉的庐江太守桓宽曾根据当时著名的“盐铁会议”记录,整理撰写了重要的史书《盐铁论》,记载了以桑弘羊为首倡导国营垄断和以霍光为首主张自由经济的两派之间一场长达几个月的大辩论。而在芒康地区,为了争夺盐井,格萨尔王和纳西木竿王则直接打了一场“羌岭之战”。最终,格萨尔王战胜了纳西木竿王。

或许盐田这个地方的土壤有特异之处吧,不仅一江之隔能产出两种不同的盐,而且据说,这里的盐功效也非同一般,牲畜吃了会长得特别结实多肉。我们在景区广场内唯一的一家饭馆里吃午饭。藏式陈设的饭馆做的却是川菜。菜很可口,也很便宜。其中一道青辣椒,很辣,但脆嫩香爽,味道极好,连不吃辣的浙江同伴都吃了好几片。店家说,只有这一带才有这种脆香辣椒。这或许再次佐证了当地土壤的特别吧!

我们离开景点时,正碰上几位当地村民在搬一些木家具。他们头上都扎着红头巾,大概是哪家在准备办喜事吧?我忽然想,村里迎来送往、结婚大喜时,会不会也送盐作为礼物呢?

 






上一篇:张掖:上天打翻的调色盘
下一篇:最后一页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