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文化 > 阅读新闻

阮啸仙学生时代的故事(五)

作者:陈其明

忘年之交

在三江私立高等小学堂读书期间,阮啸仙有幸得到徐礼舆老先生的亲切教诲,两人由此成为忘年之交,留下了一段佳话。

徐礼舆,河源县城上廓人。他16岁考中秀才,后在外地教学。因他生性刚烈,既不屑巴结官僚,更不愿同流合污,与当时社会格格不入,于是弃馆罢教,回到河源老家。在众亲友鼎力支持下,办起了徐氏私塾学堂,并亲自执教。他为人正直,尊学惜才,怜贫惜苦,憎恶权贵,又是县城有名的书法家,民众有红白喜事求者必应,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声望。

据传,当时的县衙曾经多次请徐老先生出来做官。但他不为所动,又不便正面拒绝,便写了一副对联,托人送至县衙,联曰:“不要贪多,死后依然空手去;莫宜嫌少,生前原是赤身来”。县衙收到此联后,知悉徐老先生婉拒之意,便识趣地未再提及此事。后此联被镶刻在城中一座新落成的凉亭——“远兴亭”的两旁柱子上,以示后人。

徐老先生虽然已放下教鞭多年,但与三江私立高等小学堂的老师仍有来往,多次听学校老师说过阮啸仙的才名。阮啸仙当然更是久闻徐老先生的学养为人,对他十分崇敬,急欲拜访讨教。

在学校李歧山、黄镜仁等老师的引荐下,阮啸仙在一个周末的晚上,来到了徐老先生的家。

徐老先生在自己的书房接待阮啸仙。寒暄片刻,大家接着就讨论起学识问题,切磋起诗文来。对于徐老先生的教诲,阮啸仙始终全神贯注,谦恭聆听,频频首肯,大有相见恨晚之感。

几天之后,阮啸仙独自上门,把自己近期所写的命题作文及对社会现实的观感文章,敬请徐老先生教正。

徐老先生认真细看,像当年发现了优秀学生一样,耐心细致地逐篇给予点评。当阮啸仙看到徐老先生给他如此高的评价和中肯的批评时,心头不禁涌现阵阵感激之情。

谈完功课,大家还一起讨论时事,叙谈家世,气氛十分融洽和温馨。一老一少,就宛如一对久别重逢的好友,总有谈不完的话题。

徐老先生十分赞赏阮啸仙的学业、人品和观察问题的方法,阮啸仙对徐老先生渊博的知识、处理问题的睿智等深为叹服。从此之后,他们俩交往频繁起来,成为忘年的文友。

志在必得

1917年冬,曾先后两次失学,时已19岁的阮啸仙,终于完成了同龄人早该修完的学业,以优异的成绩,从河源县城的三江私立高等小学堂毕业了。

又是由于家境贫困的原因,阮啸仙无法再继续升学读书,不得不回到家乡务农。在一片告别声中,他辞别了老师和同学们,恋恋不舍地离开学校,回到了下屯大塘面屋老家。

阮啸仙陷入不能再升学读书的烦闷之中。但他从不在家人面前表露此种心迹,只是在帮助父母完成农活之余,经常独自一人,来到离家不远处的东江河边,沿着坎坷不平的河岸,默默地往复徘徊,似乎眼前这滔滔东江水和习习江风,能冲刷掉埋藏在他心头的阵阵烦恼。

阮父阮集仁早就看出了儿子阮啸仙的心思。他看在眼里,急在心头,暗地里委托亲朋好友们,想在县城或乡里为阮啸仙寻找一份差事。

其实,三江私立高等小学堂的老师们,也为这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前途操心。他们认为,像阮啸仙这样的人才,让他埋没在乡野山间,实在是太可惜了。特别是徐礼舆老先生,听说阮啸仙回乡下务农后,深感惋惜之余,还四处打探消息,设法寻找升学或就职门路,并不辞辛劳,亲自上门向用人单位,力荐阮啸仙的才情与人品,着实令人感动。

功夫不负有心人。就在徐礼舆等先生们替阮啸仙着急并在热切等待其升学或就职门路的时候,大家等来了一个大好消息——省城广州有所职业学校要向河源招生。

原来,这所学校名为广东工业学校,隶属广东省工艺局,学制二年毕业,旨在培养工业技术人才。按照规定,这次在全省招收学生共200名,其中50名在广州招考,其他150个名额分配到全省各县,河源县就只分到一个名额。该校不仅免收学费,而且还公费供给膳宿。对于家境贫寒又渴望继续深造学习的阮啸仙来说,这真是喜从天降!

三江私立高等小学堂的老师们得知这一消息后,便纷纷托人告诉阮啸仙,嘱咐他赶快报名赴考。特别是徐礼舆老先生,他还专程从河源城赶到下屯乡下,找到阮啸仙家中,当面叮嘱阮啸仙,要他立即放下手中农活,赶紧报名赴考。

面对徐老先生等老师们的盛情与关怀,阮啸仙甚为感激。这个突如其来的好消息,让阮啸仙兴奋不已,他觉得自己面前出现了新的希望,一股莫名其妙的神奇力量再次在心头涌动起来。在父母及家人的大力支持下,阮啸仙放下心中所有的担忧和顾虑,当即与徐老先生一起,离家赶到河源县城报考。

由于所报考学校全免学费,并公费供给膳宿,这么优厚的报考条件,因而吸引了许多投考的考生。阮啸仙自小勤奋好学,基础扎实,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他不敢有半点懈怠,暗下决心要志在必得,所以他认真复习,沉着应考。

1918年3月初,考试成绩正式公布。果然,阮啸仙不负众望,考试成绩在全县名列第一,这个河源唯一的招生名额,最终被阮啸仙夺得了。3月25日,经过复试,阮啸仙成绩合格,正式被录取进入广东工业学校学习。

如饥似渴

1918年3月底,阮啸仙告别了父母和家人,自己挑着行李,先从义合乘木帆船至河源城,再从县城码头转乘“火船”经惠州,直达广州。

广州,又称“五羊城”,是广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偏僻的山乡小村来到繁华的广州大都市,阮啸仙感到既新奇又兴奋。

广东工业学校,校址在广州西村增埗,是一所为发展民族工业、培养技术人才的中等职业学校,内设有机械、应用化学、织染、美术四个术科。阮啸仙在机械科学习。

选择机械科学习,阮啸仙有自己的考虑。有强烈求知欲望的阮啸仙,他觉得他所选学的这个专业,将来学成后,可以实现实业救国、救民图强的理想抱负。

这是当年广东省立唯一一所工业学校,实行免费入学、公费膳宿。由于名额奇少、投考者众,因此能够报考被录取的,多为学习成绩拔尖的。学生多来自贫困家庭,多为高小毕业,且许多学生年纪较大,懂得珍惜机会,因此学习比较勤奋。特别是阮啸仙,因家境和战乱两次辍学,耽误了学业,考入工校时已经20岁,是学校年龄相对比较大的学生了。阮啸仙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如饥似渴地追求着新知识,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为此,开学不久,学校学生会成立,同班紫金籍的刘尔崧被选为学生会主席,阮啸仙则被选为学生会领导成员之一。

由于有机会接触更多的新事物,阮啸仙的眼界洞开,他不顾一切地汲取着新知识,恨不得将所看到的、读到的、接触到的一切都装进脑子里。为此,白天,他聚精会神地认真听老师讲课,不懂就请教老师或同学,决不把疑惑和不解带到第二天;晚上,他总是邀上几个好友,早早进入学校图书馆,如饥似渴地钻研问题,开始浏览一些文学和政治类书籍,思想慢慢活跃起来。

(未完待续)






上一篇:风声
下一篇:秋夜听雨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