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婆
作者:黄滨娜
阿婆是客家话语系中,对年老妇女的一种尊称。我认识的阿婆是一位百岁老人,她姓陈,大家都亲切地叫她陈阿婆。
龙川县鹤市镇境内有座高高的山峰叫仙人嶂,它矗立云端,秀丽而峻峭。嶂下有个世外桃源般的小自然村落,这里山清水秀、环境优美;这里民风淳朴,人民安居乐业。村民们居住在这里,世代农耕。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村子离镇上十余公里,是鹤市镇最偏僻最边远的一个自然村落,陈阿婆就生活在这个村子里。
阿婆一辈子务农,勤劳朴素。和所有的客家妇女一样,阿婆心灵手巧,样样农活在行,女红也出类拔萃。她常年戴着自纺自织的头巾,显得干净利落,格外精神,是典型的客家妇女形象。阿婆心地善良,和睦邻里,待人和蔼可亲且处事果断,乡亲们都十分敬重她,遇事都请教她或者和她商量,让她帮着拿主意。阿婆也总是有求必应、热心相助,乐于为大家排忧解难。阿婆还极富有爱心,她善待一切生灵,连小狗小猫在她的庇护下也都快乐地生活着。阿婆是全村人心目中最善良的妇女形象。
上世纪90年代初,阿婆随着丈夫和子女们从山旮旯的小村里搬迁到了镇上,安居在圩镇的街圩旁,衣食住行方便了,生活质量也提高了。从此,阿婆过上了幸福安逸的晚年生活,小镇上也多了一位头戴蓝头巾,整天乐呵呵的老阿婆。
我认识阿婆的时候,阿婆已经70多岁了。我和阿婆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是我十分敬重她老人家,而阿婆早就把我当成了她的亲孙女,我也潜移默化地把阿婆当成了亲奶奶。有一次圩日,我从县城上来探望阿婆,走到门口刚好遇见也来探望阿婆的村里的乡亲,在屋檐下拌着糠饭准备喂鸡的阿婆,立即放下糠饭,撇下咕咕乱叫的鸡,迎着我们嘘寒问暖。平时节俭的阿婆,一日三餐吃的都是青菜豆角之类的家常便饭。但是有客人来,阿婆总会想方设法地整出一两道荤菜来招待客人,以尽地主之谊。我记得当时阿公还健在,趁着阿公和客人拉着家常的当儿,阿婆就近在巷口的摊档里买了豆腐,又买了一些猪肉打成肉馅准备酿豆腐招待我们。阿婆平时喜欢吃盐卤豆腐,她说,盐卤豆腐久煮不散,越煮越透,越透越香。酿好了豆腐,阿婆又拿出珍藏在缸里的腊肉,从菜园里掐一把豆角炒成一道让人垂涎三尺的美味。等丰盛的饭菜端上桌,阿婆笑着让我们上座,而她自己却把昨天的剩饭菜悄悄地热了吃。看到这情景,我的眼睛湿润了,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多么善良的阿婆啊!
乡下人心里没有阶层等级概念,邻里乡亲相互关照、相互提携的亲情是真心的、真挚的。大家都和睦相处,平易待人。从成为乡邻的那天起,彼此便融合于互帮互助、共同生活、共同富裕的生命体系之中,这种情感代代相传显得弥足珍重。
阿婆一生养育了七个子女,大多数在外地工作、生活。和子女们沟通主要靠着那部小小的电话机,接电话便成了她每天生活中的一大乐趣。电话有时是广州、深圳打来的,有时是市里或者县城打来的,还有时是香港或者更远的地方。电话的那一头,孩子们和她分享着各种喜讯快乐:成绩优异的孙子今年考上重点大学了;女儿买了几件过冬的新棉袄,买了奶粉和营养麦片准备给她寄回来;重孙子又长高了,嚷嚷着要回去见太婆婆……阿婆倾听着每一个孩子的心声,感受着他们的喜怒哀乐,想象着他们一个个熟悉的面孔和此时此刻的心情……认认真真地听完电话后,阿婆怕孩子们牵挂,总会在电话里头重复着“我很好,你们忙你们的,不用担心我”之类的话语安抚着孩子们。其实孩子们是多么盼望能回到阿婆的身边,多抽点时间陪伴她老人家啊!然而他们要为前程奋斗,为学业繁忙,为生活奔波,只好把眷恋和思念深深地埋在心底。也许,这就是古人说的忠孝不能两全吧!
阿婆成了孩子们的主心骨,成了孩子们最牵挂的亲人,阿婆的屋檐成为了孩子们最想回来的家。阿婆是孩子们避风挡雨的港湾,因为阿婆在家就在!阿婆挂了电话,依旧在忙碌着。扫地,择菜,喂鸡喂猫狗,平淡而从容地过着日子。
时间总是不露痕迹地溜走。一晃十年过去了,阿婆从70多岁变成80多岁的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阿婆睡眠少了,起床的时间越来越早。窗户开始泛白,阿婆就摸索着起来,对着镜子用手捋了捋白发,披上头帕(头巾),拄着拐杖,摇摇晃晃地下楼,开始了新的一天生活。依靠拐杖前行的阿婆,渐渐失去了往日的矫健。
是家门口新建的文化广场重新焕发了阿婆的活力。随着广场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广场边上的空地上,增添了扭腰器、关节活动器、太空漫步器等健身器材,大家都乐意在这里健身活动。有一次,阿婆居然弃了拐杖站在太空漫步器踏板上,双手扶着栏杆,左右脚交替摆动,缓慢而有节奏。这一道亮丽的风景刚好被路经此地的一位摄影记者看到了,记者迅速拿出相机抓拍到了这一瞬间,成了经典的摄影作品《健》,并在当年县城举办的摄影展上隆重展出,阿婆也一夜之间成了健身活动的“名人”,人们都纷纷向她老人家祝贺。
然而,阿婆毕竟年纪大了,活动的范围也越来越窄,行动也越来越不方便了。她老人家除了在自家门口周边走动走动,已经不方便再出远门了,毕竟,岁月不饶人了。
记得阿婆最近的一次“远行”,是到县城参加孙辈的婚礼。亲朋好友看见阿婆来了,都纷纷离席上前躬身问候,阿婆笑得合不拢嘴。耄耋之年的阿婆是整个家族的福星,是孩子们的骄傲。尽管亲人们把她照顾得很好,她依然觉得坐车出门是一件劳顿的事,这一次“远行”后,阿婆再未出过远门了。
虽然年事已高,但阿婆仍闲不住,她做起女红来不逊色于姑娘媳妇们。没事干的时候,阿婆就会蹒跚着摸上自家的小阁楼,摆出珍藏的针线盒,编起了织带。针线盒里面有绠瓠子、小棒子、尺子和丝线。织带是客家地区的典型装饰,姑娘出嫁了要织带陪嫁,客家人的围裙带子用的是织带,以前生活不富裕买不起皮带时人们大多用织带系裤子(做裤腰带)。于是阿婆架起了丝线,把五颜六色的丝线固定在绠瓠子上。双手一挑、一拨、一拉,动作连贯一气呵成。编织是精细活,一条织带至少要两三天的时间才能编织好,这样的活计正适合不能远行的阿婆,织带时梭子一上一下的节奏声带给了阿婆无尽的乐趣。那天一早我在一楼找不到阿婆,便上了小阁楼,看见晨曦中的阿婆正全神贯注地穿针引线,全然没有发现我站在她的身旁。和煦的阳光洒在她老人家的身上,灵巧的双手如同曦光中的一对翩翩起舞的蝴蝶。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一晃又过去了许多年。一次意外,阿婆不小心摔倒了,折了胯骨,从此再也无法站立行走,不得不与轮椅为伴了。为一大家子的生活辛劳操持、忙里忙外,整天像陀螺一样不肯停歇一刻的阿婆,病倒了。
阿婆乐观豁达,尽管与轮椅为伴,但是并不悲观也不自卑。轮椅上的阿婆仍旧还是乐呵呵笑眯眯的,对生活充满了信心。阿婆瘫痪后,孩子们定下了一条“家规”——轮流照顾老母亲的饮食起居。陪老人家聊天、散心,推着坐在轮椅上的阿婆欣赏市镇周边的秀丽风光,让老人家生活在浓浓的亲情中不孤单不寂寞,这么多年来家人没有一人“毁约”。孩子们的孝顺,引来了邻里乡亲的啧啧称赞。
“我们要好好孝顺她老人家,让她健康长寿,开心快乐!”儿孙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阿婆就像纽带,紧紧地把一大家子人的心拴在了一起。
轮椅上的阿婆,在亲人们的精心照料下,幸福地活到了一百零一岁!
百岁的阿婆,记性好,眼不花,口齿伶俐,头脑清晰,只是耳有点背。像往常一样,阿婆仍旧每天坐在家门前,招呼着来往的街坊四邻,眺望着远处连绵起伏的群山,观赏着聚散自如的蓝天白云,体验着欣欣向荣的乡村变化。阿婆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能活到百岁,全托共产党的福,我很知足了。
今年深秋,炎热褪去后的一个深夜,受人敬重了大半辈子的阿婆微笑着睡着了,与世长辞。我失去了可敬的阿婆。听到这个噩耗,我悲痛万分,只能在心中虔诚地祈祷:敬爱的阿婆,您老人家一路走好!
如今,在阿婆的榻房里,依然挂着她老人家百岁大寿时,亲友送给她的一幅梅画。画中老干新枝,挺拔坚韧,枝节之上的梅花竞相吐蕊开放,栩栩如生,仿佛阿婆仍在,梅香如故。
上一篇:阮啸仙学生时代的故事(十二)
下一篇:美丽的嶅山溪谷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