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在线订阅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旅游 > 阅读新闻

洪江古商城:老码头几世繁华

在沅水与巫水的交汇口有一座古老的商城。1933年《中国实业志》中记载,当时此地的货币流通量居湖南省第二位,仅次于省会长沙,成为湘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这个地方就是洪江。

洪江属于怀化市。沈从文在他的《沅水上游几个县份》开篇中曾这样描述:“由辰溪大河上行,便到洪江,洪江是湘西中心。出口货以木材、桐油等为主。沅水是湖南四大水系之一,水量丰沛。而在洪江交汇的竟有大小溪流41条,水势浩大,宛若洪流,因而取名叫“洪江”。


洪江古商城至今还保留着明清以来的380余栋古窨子屋

因水兴商,因商兴城。在崇山峻岭绵延不断、陆上交通十分不便的西南地区,宽阔的水域自然彰现出其水上交通的巨大优势。早在春秋时期,这里就成为西南地区的重要驿站。自唐代起,这里开始形成往来交易的墟场。到明代,这里已吸引了全国20多个省市的商贾和流寓之人纷至沓来,成为滇、黔、桂、湘、蜀五省地区的物资货流“通衢”要塞和文化中心。当时这里船只密集,帆樯招摇,有“见船不见水”之说。来自全国各地的商贾在这里筑宅建铺,经营各类商品,这里成了一座渊源深厚的商业古城。《洪江志》里记载:“洪江寄命于商,全城3.76万人,经商者就有1.5万人。”

木材、洪油是洪江的主营商品。

那时,洪江的木材商铺就有200多家,从业者几千人,输出总额占洪江市场贸易额的35%,运输的木排长达十多里,顺流而下,绵绵不断,堪称洪江一大风景。而洪油(即洪江特制的桐油),是当时与丝绸、瓷器齐名的一大出口品牌。“洪油”的得名不仅因其生产和销售地在洪江,也与其炼制后显现出浓艳的红色有关,也叫“红油”,是桐油中的极品。桐油为什么走俏?缘于二战前西方人对桐油功能的发现。当时争夺海上霸权的西方列强拼命造船造炮,有人偶然发现,用桐油为原料制造油漆,6个多小时就可干燥,远优于其他油品。桐油富有弹性、粘性,具有抵抗冷热、潮湿的特性及防止破裂的功能,因而成为军需重要原料。20世纪初期,科学家又发现桐油还具有不透水和防腐蚀的化学特性,更具有不导电的性能,因此,桐油又成为电机、电线、海底电缆及电器制造中不可或缺的原料。此外,桐油还可用作呕吐剂,可解砒霜之毒;可治烫伤、疥癣等;可用于汽车运输燃料;还是制造玻璃、肥皂和其他胶质物的重要原料。于是,桐油很快成为国家最重要的物资。那时,洪油每年输出20万担。晚清时候,洪江经营洪油的大字号就有10多家,贸易额占洪江商业资本的1/3。沈从文在《常德的船》中写道:“在沅水流域行驶,表现得富丽堂皇、气象不凡,可称巨无霸的船只,应当属洪江油船。”

随着商业的兴盛,四面八方的客商也随着西来东往的货流流到了洪江。洪江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移民古城,汇集着29大会馆,融入了闽越文化、吴越文化、南粤文化、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芷兰文化及楚文化。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个包袱一把伞,跑到洪江当老板”。多少或富或穷者在洪江经过自身的努力都发达了。数一遍洪江大商人的籍贯,你就会发现,这些大富商中属于洪江本土人的还真是不多。这说明洪江如其身边的大江河一样,有着宽阔的胸怀,是个容人容物之地,真有迎纳四方客,汇聚天下财之大气象。

那一年,我们一行人自驾从河源出发,绕桂林,入湘西。车辆到达洪江时,但见一条大江倏然在眼前舒展开来,水面宽阔碧绿,船只悠然往来。江上一条铁桥飞贯。

先生一位在洪江工作的同学热情接待了我们,给我们介绍了洪江。我们这才知道,铁桥连着两个叫“洪江”的地方。桥的这头才是沈从文笔下的洪江,原是洪江市,是一个县级市;而桥那头的洪江原是黔阳市。改革开放后,这两个市曾合并为一个洪江市,可是由于遗留问题未能得到解决,导致两市最后重新分开。分开后,黔阳市拿走了“洪江市”的名,而使得洪江市无奈屈就为“洪江区”了。

古商城就在洪江区中心。这里现在还完好地保留着明清以来的380余栋古窨子屋、8大油号、18个报馆、23家钱庄、29大会馆、34所学堂、48个半戏台、70余个酒店、80余家客栈,还有200余处作坊和近千家商铺,占地面积近10万平方米,是我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唯一一座古商城,被誉为“活的中国传统商业教科书”。

循巷走去,肖恒信油号、杨义斋木行、徐福隆商行、丝绸布庄、美孚洋行……一家家招牌在眼前幻化,我们仿佛走进了历史。洋行里数银子的声音、店铺里拨算盘的噼啪声、码头上划篾片包木材的声音、洪油作坊压榨桐油的木石撞击声、钉满门钉图案的大门吱吱呀呀开闭的声音和唱戏喝彩的清腔韵调嘈杂声在幻觉中此起彼落。那些只出现在书籍、影视中的“淮盐缉私局”“汛把总署”“厘金局”“镖局”在这里依然保存完好,门窗阁楼雕刻精美,烟馆的墙上还贴着那时的招贴画,向人们昭示着那个商业繁荣、商贾云集的辉煌时代。青石板上那踢踢踏踏的脚步声却又将我们带出那个繁华不再的时代。

千百年来的经营历史,结晶出洪江人的经商之道。“鱼龙变化”“外圆内方”“吃亏是福”成为洪江人共同遵循的商业警训。它告诫人们商海沉浮、变化无常,需深谙其中亏盈转化之道。千百年后的今天,随着陆路的兴盛,水道渐渐被冷落,洪江商业也逐渐衰没,整个商城再次出现“鱼龙变化”的转折。商城冷清了,而对于洪江人来说,他们似乎见惯了太多的起起落落,经历了太多的兴衰更替。所以,无论情势如何变化,他们都能静静地注视、默默地承受。他们也许在等待,等待着重新兴盛的时机……

作者:刘忠娥 文/图






上一篇:上善若水
下一篇:最后一页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