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在线订阅 | 汽车频道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文化 > 阅读新闻

心影浮动故乡情 书画家黄建良印象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黄建良先生的画室,处闹市之中,择一隅之静,普通居民楼顶层,不过三十平米之地,却是修炼内心,专攻画艺的天地。功夫不负有心人,“新港盛景”“双江新韵”等一幅幅画作摆在眼前,让你酣畅地看到河源美丽的风光,读到这位画家对故乡的情义。


黄建良画作。

黄建良在创作。

教学相长寄情一生

黄建良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河源县(今东源)的一个村庄,随父母在双江公社长大。地处万绿湖边,双江素净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客家乡情,给了他纯朴的思想、朴实的言行。父亲虽是兽医,却画得一手好画,深受邻里尊敬。那时父亲画毛主席像章最多,也最感恩毛主席、共产党带领人民翻身解放。从小耳濡目染的他,对于绘画自然也情有独钟。黄建良回忆:“小时候课本上的边边角角,都被我画完了,课本都起着卷儿。”

16岁时,黄建良来到县城无意中看到“河源县文化馆美术班”招生宣传,就花了外婆给的3元钱,报名学画去。他从小立志做个画家的梦想,此时像找到了归途。教他学画的是广州美术学院毕业的朱礼伦老师,还有关山月大师的弟子许镜老师。在两位专业画家教导下,潜心学了两三期之后,黄建良毅然下乡写生为老人家画像。看到儿子的专注,父亲搬来凳子,爽朗地呼唤儿子:“过来,给阿爸画张像。”父亲还把家里的猪卖了,专门为他买了一辆自行车。就这样,黄建良骑着自行车走乡串村,深入了解乡土的人情与风景,经历过枯燥乏味的写生生活,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

勤奋实践水到渠成

出生在农村,自然离不开与泥水打交道。黄建良白天卷起裤腿耕作,夜晚潜心学画,青翠的山野、碧绿的溪流、苍郁的树木,牛羊咩叫,鸡鸣狗吠,无不是他观察的事物、学画的题材。每画一幅,他都要鉴赏一番,收获一份喜悦。可曾想,他竟想到把自己的喜悦,告诉水田岸上那位纯美的姑娘。学画滋养的浪漫,让他脱口而出:“阿妹,做我画幅中的新娘吧!”那个赤脚在泥水中的姑娘,最终成了他的挚爱妻子。

为了生计,为了摆脱面朝黄土的境遇,黄建良去了深圳。虽没能去美术学院深造,但在大芬油画村闯荡,却寻得了极大的发展机遇。深圳大师云集,人才辈出,南北派、西洋风格争相绽放,各领风骚,黄建良因大芬而历练了更高的艺术触觉与眼光,接触了不少大师,聆听了各级领导、专家的教诲,他的作品现在已被收藏于欧美,以及港澳台等地。

在大芬,黄建良一干就二十多年。异乡的游子,白天拼命工作,晚间研习书画。对于父亲的宣传画,他最喜欢最理解的是画幅的仪式感和浓抹重彩,他承父亲的是那线条的厚重与朴实。学艺是艰难的,除了大量临摹作品外,还要时时刻刻抵挡那繁华大都市的诱惑,看惯了淘金者的成与败,得与失,他依然选择尊重自己的内心,依然以苦行僧式的学习,在霓虹灯下追逐自己的梦想。业成于恒,而荒于嬉,现在,他成就了职业书画家的梦想,是深圳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大芬美协会员,有美术作品在北京、广州、深圳等地的展览中展出。

笔耕不辍情满家乡

几十年过去了,2019年,黄建良选择回到故乡河源搞创作,他心中不舍的是故乡的风土。在高高的斗室里,继续追逐着自己的梦想。他研习张大千和吴昌硕的画,深深地体会到古人身上有着不媚俗、不低俗的风骨,更在乎自己临摹古人和今人的优秀画作后,能够从作品中汲取更多的营养。

在那街巷的背后,在那静静的教室里,他受邀当一名美术老师,教孩子们画画,虽收入不高,但他自娱其中,收获感满满。你去他的画室做客,他必泡杯亲手磨制的咖啡送到你跟前,笑着与你谈论画艺,或生活趣事。一天,一位求画者带着两本书稿,找到他帮忙插图,要在三个月内,根据书的内容配出二十四幅画来。在河源城里,没有画家会接这活,稿费偏低工期紧不说,就单读那两本书,再创作配画,就够苦的了。黄建良老师答应了,三个月的煎熬,顶住闷热,把自己深锁在阁楼工作室里,以惊人的毅力和自觉完成了画作,他开玩笑说,助他人,就是助自己。

人是要有坚定信仰和精神的。对于绘画,黄建良有做不完的事。在一次静置晾干画作时,他敏锐地发现墨迹颜色在逐渐变淡,他认为这是颜料的问题,经过反复查找资料,发现古人常常用矿物颜料作画千年如新,如敦煌壁画和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无一不是如此。

于是,黄建良开始探索矿物颜料作画,并精熟其技艺后,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继承老祖宗的智慧,赓续传统文化。他常利用空闲时间,在各地寻找不同颜色的石块,碾磨成五彩颜料,创作到故乡的风光画上。在工作室里,记者看到黄建良尚未完成的龟峰塔画作,塔身金光闪闪,宛如琼楼玉宇。

回乡这几年,黄建良收获颇丰,河源大地的农田、农人以及白砖黑瓦的民居,都画在了笔端。如今,他正在创作“河源风情”系列画作,用河源的墨,画河源的景,叙河源的情,展现河源气派,这也是作者希望的,为家乡的文化建设奉献微薄之力。

本报记者 张涛 实习生 黄冲

 






上一篇:快递而来的故乡味道
下一篇:最后一页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