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在线订阅 | 汽车频道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文化 > 阅读新闻

承载历史记忆的四角楼

作者:李淑萍

民居建筑艺术源远流长,每个民族的民居文化都像一部百科全书,高深而悠久。建筑是有记忆的。小到个人,大到一个民族、一个时代,都将被建筑铭记。在博大精深的客家文化中,客家传统民居建筑独具特色,是中华建筑的一朵奇葩。河源市东源县康禾镇仙坑古村的四角楼是极具代表性的建筑,融科学性、实用性、艺术性于一身,凝聚了客家文化的历史内涵,也成为了客家广大民众的精神家园。

四角楼,是童年的标志圣地,它让我感到神秘、模糊、憧憬且畏惧。那一帧图像从趁圩的田基小路穿过,直抵童年的记忆。从田畴上望一眼城堡一样的四角楼,感觉其神圣不可侵犯,可望又不可即。

那时,我认为四角楼是个村庄,它是那样大。别人说,吕某某是四角楼的,我就认为他是四角楼村的,就像我们说某人从汶水来的,那就是默认汶水为一个村。

从古堡一般的四角楼出来的小伙伴们,同一个姓,“吕”,一开始我以为他们都是兄弟姐妹。我一度怀疑他们是骑着白马挥着剑,或是像哪吒脚踏风火轮的存在。但好像都没有,他们穿过田基后,脚上的白鞋常常泥泞乌黑。他们每天披着晨曦结伴走进乡村小学,身上像长了天使的翅膀,背后散着四射的光芒。晚霞升起,他们浩荡着又从田基走回四角楼。对此,我无比羡慕,生活在那样庞大的建筑里,和我上台领奖应该是差不多的心情吧。

但我也害怕,四角楼面田背山,周围坟茔重重,圩日经过的时候我从来不敢逗留,它是阴森的代名词。

我们村四百多年的围龙老屋虽阴暗老旧,但不让人害怕。老屋早就没什么人住,只有一个盲眼老叔公无亲无故,尚留守屋,孤苦无依。族人早已住上新盖的泥砖两厅一天井的“四点金”。而“吕”姓同学们,竟然还可以住在四角楼,它是更新式更宏伟的房子吗?我对它的内景充满好奇,却一直没有勇气走进去。对于儿童来说,敬而远之是最明智的选择。

后来,我才知道,四角楼是客家围屋的一种类型,而且四角楼不仅是一栋建筑,也是一个村。

初春,我去康禾镇仙坑古村游玩,又看到了一栋栋气派宏伟的四角楼、八角楼。暌违40多年的记忆匣子突然点亮,原来,四角楼一直在我童年的记忆驻守,未曾离过。

“二月二,龙抬头”,也是这样的黄昏,也是这样的田畴,也是这样的忙碌,拔除枯黄的豌豆藤,烧干的禾杆,平整开春的田地,准备种下一年的希望。“雨水”这天没有春雨,四角楼前依然溪水潺潺,与水田里的鸭子相互唱和。崇山峻岭的康禾茶还没抽出嫩芽,重山包围的仙坑古村似乎已茶香四溢。即便是黄昏,空气弥漫着的也是春天的香气和生机。

踏上入村的景观大道,两旁布置了别具特色的村落文化廊。灯柱上张挂着魅力乡村的宣传标语:“仙坑人民欢迎您,生态古村聚知音”“仙坑美如画,贡茶香天下”等,让你真正走进古朴。仙坑村从一块未被雕琢的璞玉,到被评为“广东省第三批古村落”而享誉岭南,而让仙坑村出名的,正是保存完整的以八角楼和四角楼为代表的20多栋古民居。

来不及与四角楼前拙朴的石桥和溪水缱绻,跨过清澈见底的小溪走向庄严:左边是八角楼,右边是四角楼。好奇战胜了回忆,我信步走向左边。

绕过八角楼前600多平方米的半月塘,走进石楼,简直像走进一座迷宫,它不是客家古民居中常见的半圆形围龙屋,而是一座四方型城堡式的建筑。里面真是大啊,3600平方米是什么概念呢?穿过一个又一个天井,房间过去还是房间。在落进天井的光影里,我仿佛看见叶家子孙世世代代在迷宫里上阁楼、钻炮洞、捉迷藏,繁衍生息。

俯视石楼,青砖黑瓦,雕梁画栋,清晰可见四堂四横布局,建筑规模宏大。好家伙,全屋有36个天井、108间住房呢,恰好合成《水浒传》三十六天罡、一百单八好汉之数。那一个个小格子,曾经上演多少忠、孝、仁、爱、信、义的故事,把叶本菘耕读家风一代代传承下来,由一宅而一村,成就仙坑村诗书有礼的淳朴古风。这也是乾隆年间大官叶本菘从京城告老还乡后,不惜耗费数万两白银、历时16年建成的本心初衷吧!

石楼原只有四角,为何称“八角楼”呢?我们登上主体屋外高约10米的护城墙一看,房角各设一碉楼俗称“四角楼”,为确保万无一失抵御敌人又再增设双保险的护城墙,四个角再各设一座碉楼,故有“八角”。

坚固的麻条石镶砌而成的护城墙包裹着里面的四角楼,防御性极强,真可谓固若金汤。行走于其上,处处可见繁多的机关暗道:用于瞭望敌情的碉楼,布满炮眼枪眼的墙体,至今还保存有抗日战争时留下的弹痕印记。这座名副其实的堡垒,为叶氏族人一次次遮风挡雨、庇护灾祸。

相距仅百米的四角楼乃叶本菘之子贡生叶蒸所建,格制与八角楼相似,只是少了外围的护城墙,现在已经做了各类展览之所。叶蒸贡献突出,曾获嘉庆皇帝颁旨嘉奖。至今,两座规模庞大的石楼前还立有标志显耀家族人才显赫的石龙旗。

八角楼和四角楼不仅是河源地区客家人的标志性建筑,四角楼建筑设计独特,布局合理,结构完整,有普通客家民居的共同点,又与普通的客家民居迥然不同,可谓是客家民居建筑上的一大杰作,更是其共筑家园的精神堡垒。幸亏,由于村民们自发修缮、保护、推广仙坑村的古建筑,我才能在康禾仙坑村,再次看到宏伟气派的四角楼、八角楼,重拾童年记忆,搜索到遗存的文明。

到北京旅游,必要骑着自行车,窜窜北京的胡同寻找四合院。如果没有遛遛胡同,看看四合院,那就像没有体验到北京的魂。东西南北四面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这就是“四合院”,它是老北京传统文化的一种象征。北京的四合院,大大小小,星罗棋布,或处于繁华街面,或处于幽静深巷之中。

在南锣鼓巷走一圈,就像是参观四合院博物馆,大的小的,独家独户的,或数户、十几户合居的,仿佛我也是院子里的一株紫藤、一只雀鸟,甚至是一片瓦,对亲和力极强的古民居有了依恋。

说到北京古建筑,不得不提梁思成、林徽因伉俪对北京古城极力保护的卓著贡献。然而,当年竭力保护北京古建筑的梁林,他们怎么会想到今天自己的故居却被拆了呢。

参观北京的四合院后,我再返故乡,想再看一眼那久违的神圣的四角楼,但它早已随着现代文明坍塌。吕氏族人后来居上,在四角楼的遗址上陆续建起了一栋栋现代洋气的小别墅,千楼一面,只是再也看不到四角楼那壮观的一面。

再看盲眼老叔公故去后的那栋南宋围龙屋,也随着故人灰飞烟灭。那些曾被我们幼童的屁股蹭得滑溜溜的麻条石消失殆尽,只有那口古井依旧矗立,被放进七八条白色的水管,吸尽其精华,一息尚存。

古建筑消失了,哪里还能遗存文化,哪里还有我们儿时的记忆?

幸亏,康禾仙坑古村的四角楼、八角楼依然岿然不动。

敬畏自然,遵从历史。我们之所以默念一条河流、一栋古建筑,是因为它承载着无限的历史、人文价值,以及无私地孕育着世代子民的淳朴、良善和智慧。

夕阳下,清澈的溪水缓缓流淌,永不干涸;躬耕田畴的人们,世代守护着土地,传承先祖的信念,生生不息。

 






上一篇:用真情浸润经典故事——品读黄日新先生《河源老故事》有感
下一篇:最后一页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