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深处有人家
作者:包丽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子历来就是人类的宠儿,无论是文人墨客还是民间布衣,对竹子的喜爱都溢于言表。赞美竹子的文字从来都不会缺,有赞它的风骨精神的,有赞它的励志顽强的,有赞它的朴素禅意的、有赞它的清洁高雅的……竹子,不论是在原始农耕时代,还是现代化城乡建设进程中,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在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客家人的一些生产工具大多都是自产自制,于是,就有了一些制作农具及工艺品的民间高手。其中,以制作竹制品工艺尤为出名。
客家人都深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大多数人家房屋附近都种有竹子。客家人常种的竹子有黄竹、泥竹、苗竹、簕竹等几种,各种竹子的用途大相径庭。一般情况下,懂行的竹篾师傅会用黄竹、泥竹和苗竹交叉使用,制作箩筐、格箩、畚箕、筛子、竹席、竹扫把等,而大个子簕竹就用来制作扁担、竹竿和建房用的顶撑或其他大件家具。竹子浑身是宝,竹干可以制作农具、家具;竹叶可以当燃料;竹子生长褪下的壳也是燃料。烧竹壳有时会发出“噼噼啪啪”像人欢笑的声音,据说谁家遇到这种烧火声音,准有好事发生;竹笋是一道美味;就连做家具削下的竹屑碎末也大有用处,可以用来填塞缝隙,也可当作燃料。总之,竹子全身没有一处是废物。
箩筐
在农村,一般人家都会有几担箩筐。箩筐是农忙时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装稻谷、红薯、花生等都会用到箩筐。
箩筐的制作很讲究手艺。每年秋收之后,田里的粮食都归仓了,织箩师傅就开始做他们的副业营生了。织箩师傅的工具简单的很,就是几把大小不一的刀子和一把锯子。先用砍柴刀砍下几根黄竹、苗竹和泥竹,用锯子把它们锯成段,竹段长短不一,有的几米长,有的一米多长,短的才几公分。然后把竹段分类放好,有的削成薄薄的竹片,有的剔成细细的竹丝,有的就破开一分为二,各种裁剪。竹子在师傅手里飞舞着,有时像面筋,有时像毛线,有时像绿色的丝带,刀子上下翻动,一条条、一块块、一根根长短圆扁粗细厚薄各一的竹条、竹片、竹柱、竹丝应运而生,不到半天工夫,一堆长竹竿就成了制作箩筐的备用品。
剥丝削片一番之后,师傅眯着眼,呷上一口本地浓茶,埋头继续做。
先用四片厚竹片摆好四方架,中间再加两片交叉放,然后用竹丝把中间两片牢牢扎紧,再扎四边边框。底座扎牢后,就选用四条竹柱,竹柱一端削得尖尖的,轻轻插进底座缝隙,另一端则削得圆滑顺溜,固定好四条高度一样的竹柱,在竹柱上端约莫八九公分处,扎一条事先准备好的竹丝缠成的圈,也有人用布荆条做箩圈,底、面、四边框架扎牢固后,箩筐的架子就完成了,剩下就是织篾条了。分段、削块、切片、刨丝和扎筐型那才是真正的技术活,就像造房子,选择材料和搭建框架是最讲究技术含量的。织篾条就像是砌墙,师傅闭着眼都能娴熟操作。
师傅用双脚夹紧箩筐架子,只见他双手飞舞翻动着细细的篾条,一会往外伸出,一会往怀里牵引,两三条篾条同时编织,那细丝一样的篾条拖在地上翻滚着,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竹篾丝在师傅手里变得越来越短,箩筐由底部往上不断变密,由空空的框架变成密密实实的圆竹筐。师傅的手和脚要用点力把箩筐箍紧,织好的竹篾丝也要拉得紧紧的,不然,箩筐就会变形不耐用。竹篾丝织到箩筐顶端,就用稍宽一点的篾条,把箩圈从里往外严严实实缠绕一遍,如果最后还剩下一小段篾条,就把半截篾条塞进缝隙里,没有一丝一毫是浪费的。
半天工夫,一个箩筐就横空出世了。对于熟手的师傅来说,一天织一担箩筐是不在话下的。整个秋冬,织箩筐就能赚下一小笔钱,所以,一艺傍身,吃穿不愁。
格箩
客家人走亲戚称作出屋,也叫探亲。探亲少不了一样工具,那就是格箩,有的地方也叫箩格。上世纪80年代以前,塑料制品、编织袋都是罕见品,客家人探亲装礼品用的都是格箩。
格箩是竹制品,一般情况下,编织格箩对于会编织箩筐的手艺人来说,那是小菜一碟。
编织格箩用的原材料几乎全是竹篾,少数人也会用到鸡矢藤的藤条。格箩与箩筐的制作程序基本相同,一般家里种有几种竹子的,都会砍几种竹子掺杂在一起做家具,老人们说,这几种竹子硬软度不一样,交织在一起使用,刚好中和软硬度,更耐用。
第一道程序,砍竹。挑成熟上好笔直的竹子砍,那些长得歪歪扭扭、干瘪瘦弱的竹子只配做燃料。做家具必须挑最好的上等原材料。第二道程序,削竹。先把砍下的新鲜黄竹、泥竹、苗竹锯成条段,切成片、块,再把竹条的肉囊和皮分开。竹皮用火稍稍烤一下,更柔软可捏,想把它拧成什么形状就拧成什么形状。竹子的肉囊就比竹皮硬朗很多,多半用来做架子和底座,固定模型。竹子皮也就是竹篾,竹篾削得薄不薄关系到整个编织质量,削得太薄容易断,太厚不好织,适中才好织好用。第三道程序,扎型。首先是扎底座,箩筐的底部是方形的,而格箩是圆形的,往往是小件的手工艺更精细,格箩比箩筐更讲究编织功夫。底座扎成一个如水桶底大小的圆盆。再扎一条弧形的提手,为了追求韧性,人们喜欢用鸡矢藤的藤条来做格箩的提手,几条细细的鸡矢藤编成麻花样,外围再用薄皮竹篾缠一圈,把编织好的提手弯成半圆形,两头扎在底座根部半径处,刚好把一个圆盆扎成立体的两半,一个格箩的胚子就基本成型了。第四道工序,编织篾条。讲究的人家还会买来食用颜料,把竹篾片和篾条染成五颜六色,又细又软的篾条沿着底座一点点往上编织,织到约莫一尺高,就要慢慢收口了,格箩的底部和开口处略小,中间的肚子成瓮形,这样可以装得下更多东西。
河源人的格箩是有盖的,有的地方的格箩是没盖的。格箩的盖子比格箩的身子更难织。格箩盖是弯弧形的,盖上格箩盖可以防尘、防晒、防鸡狗偷吃,翻起格箩盖,也可以盛装东西。有时候,热情客气的亲戚回礼回得多,格箩装不下,就把盖子反过来,上面还可以放好多礼品。格箩是年节探亲的必需品,平时不走亲戚,它也是尽心尽力,被用于装豆种、装饭菜、装其他杂物。大人们不想被小孩偷吃的食物,他们就用格箩装着,吊在高处,孩子们只能眼看着流口水,却又不敢搬凳子去取来吃。
要是看到大人取格箩,就知道里面要么是装有好吃的东西,要么就是去探亲。而探亲,如果大人们心情好,是可以跟背的,跟着去亲戚家肯定有好吃的。就算不让跟背,大人回来也少不了有好吃的。因而,格箩,在客家孩子心目中,看到它都是高兴的。
畚箕
畚箕是客家人最常见的劳动工具之一。农民出门劳作,三大件工具就是脚锄、畚箕、担杆。客家人的畚箕用途广泛,在客家人的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畚箕的使用频率非常高,家里的肥料、种子要往田地里挑,田地里收获的粮食往家里运,最常用的承载工具就是畚箕。畚箕轻便好放,且分大中小号。女人们早上去洗衣服、摘菜,也有专门装衣服、装青菜的畚箕。家庭主妇会把装肥料、装食品、装其他杂物的畚箕分类摆放,出门干活就取用途不一的畚箕作装物品的工具。
相对而言,编织畚箕比编织箩筐、格箩就简单多了。一般的农夫农妇,只要肯动手,都会制作。不过工匠编织的精细畚箕使用期限更长久些,农妇随便扎成的畚箕用上一年半载就报废的常常有之。如果是装沙子、黄豆较小的物品,竹篾就要织得细而密。如果是装柴草、石头之类的物品,畚箕就可以织得粗糙些。
样式好看又好用的畚箕,选用的筐条和篾条都是有讲究的。编织畚箕,首先要选好的筐条。布荆树弯压成的框条有韧性不易断裂。用心的农妇上山割草时会留意,遇到又高又直的布荆树,她们会毫不犹豫砍下来,插进草垛里挑回家。回家第一件事:在门口坪下生起一堆火,把布荆条的叶子去掉,伸进火堆里来来回回烤几下,烤软之后快速把布荆条弯成U形,开口处用禾秆或篾条绑着,放到草间或门角背不碍事或不起眼的地方。每次割草遇到有好的适合做畚箕筐的布荆条,她们都不会放过。积累起来,到了秋冬农闲,就会拿出畚箕筐,砍几根竹子,用来编织几担箩筐。
畚箕的制作工序与编织箩筐、格箩基本相同,只因它是开口的,就更显简单。把竹子砍下,破肚开膛,削成条状、片状,沿着事先准备好的U形框条,把竹篾条来回缠绕,要想装的物品多,就织成凹凹的,凹得越深容量越大,织得浅浅的就装不了多少东西。U形框条的大小决定了畚箕的大小,凹的深度决定容量大小,而竹篾的精细和密度也决定畚箕的使用寿命。
竹制品的制作工序大同小异。新鲜砍下的竹子在工匠手里能演变出千百种形状各异的农具和家具,有竹椅、竹席、竹床、米筛、糠筛、米筒、竹筷、竹签、竹篓……数不胜数、随处可见,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竹子身上的风节固然能引起文人的赞颂,更重要的是它的实用价值,所以千百年来我们对它既敬又爱。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