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文化 > 阅读新闻

探秘九连白莫山

作者:柱子

金秋周末,和朋友从和平县城沿省道S339和横公路驱车十几里,由大楼村进入九连山脉,在半山腰转弯处拐入一径驻车。

三人沿羊肠小道向上爬,经过约一里泥土山道到达山坳,回望来时的和横公路,已在脚下盘旋而上,我们所走的泥土路也呈现五六个“之”字。

这里,应当就叫白莫山,此时,可见两边高山陡峭,只是不似云南贵州那种悬崖峭壁,而是长满了椎树、荷树等高大乔木。我们沿小路进山,一路上铺满了枯叶,人行走在上面,软软的,仿佛踩在地毯上,惬意极了。整个小道被高大乔木遮蔽,树叶缝中偶尔透进一丝阳光,上面虽被秋老虎炙烤,树下却似凉风送爽。

山间,夏蝉交响曲已退至幕后,百鸟依然在争鸣,却更加清脆动听。

行行摄摄四五里,小道尽头陡然出现一道“石门”,并听见潺潺流水声,“石门”后,一排砖瓦房子映入眼帘。

这些砖瓦房子,几乎淹没在灌木杂草之中,其中一栋还算完整,也许是一排共六根青砖柱子起的作用,青砖柱子稳固如山。前面中间的房子就没那么幸运了,已经倒塌了一大半,中间余坪及倒塌的屋间长满了杂草,杂草足有人头高,是喂牛喂鱼的好饲料。

走近看,这栋还算完整的房子是二层砖瓦结构,木楼梯已腐朽,桁架仍然牢固。小心拾级上木楼,瓦罐瓷碗木箱木衣架成堆,屋檐下木晾杆上挂着一只鸟笼,积满了灰尘,也好,画眉再也不用进入笼中,可以自由在大山飞翔歌唱了。

“喂!喂!”两声,旁边石头屋钻出一位50多岁的男子。男子招呼我们仨到屋檐下搭的雨棚下,拉条长凳坐下,泡茶。我们东一句西一句地闲聊着,得知此屋叫白玉屋,也叫白莫屋,何姓,属大楼村管辖,原有十几户人家,因为离村委有20里地,地处深山旮旯,交通非常不便,现在都已搬到县城或外地去了。

男子叫考哥,几个孩子已长大,都在县城做事居住。考哥以前做过装修,现在年纪大了,就一个人回到老家,种点青菜种点姜,冬天种点香菇,挖挖冬笋,自得其乐。

房前小溪边,还种了不少的水瓜。稍上一点,有一个瓜棚,静静地躺着三只南瓜,均已熟黄,想着这南瓜用来焖煮,必定非常香甜。

坍塌的房脚下,堆着五架香菇木,考哥说,半月前浇了一次水,收获了今年的第一批香菇。

屋对面小溪边,有三个直径两米、深一米多的大湖,考哥说这是竹麻湖,以前用石灰腌竹麻。在此屋上面几百米处,以前还有水碓、纸槽、焙笼,这是做东庄纸(也叫阳明纸)的整套工具,这里生产的东庄纸,曾经远销珠三角、潮汕一带。

因为我们是下午才进山的,时间有限就没有继续进坑。据说,从这里往里走,到达坑尾后,翻过埂就是甘坑,甘坑往外走,也可以出到和横公路。所在白玉屋这条坑沿水路一直出,就是胜地坑水库,这是和平县城自来水的水源地之一。

喝过茶,我们在周边转了转,发现这里的房子比较分散,因为两边是高山,在山窝里,只好因地就势在小溪边建房了。白玉屋的老祠堂也建在这里,老祠堂上面还有两栋房子,均已部分坍塌。往上走,一个门楼还算完整,大门紧锁着,铁门栓、铁锁、铁拉手均已锈迹斑斑。门楣左上方,钉着一块铁门牌,字迹清晰可见“附城大楼管区,白玉屋,001”,从其命名来看,这个门牌应当是上世纪80年代安装的。

在解放前,曾有游击队在白玉屋这里打游击。如今,山旮旯的白玉屋,湮没在历史的洪流之中。九连山的白莫山,故事也许还有许多。

 






上一篇:山色秋韵
下一篇:暮秋静美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