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专题专栏 > 新春走基层 > 阅读新闻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绝世秘境”已成“幸福天堂”——记者走访东源县锡场镇杨梅村

2月4日,农历正月初四,湿冻多日的雨终于停了,久违的日头终于露出了笑脸。记者在万绿湖“绝世秘境”—— 东源县锡场镇杨梅村看到,潺潺流淌的河边,吸引了不少周边村民在游玩、拍照打卡。五保户詹木阳在家门口兜售家中自产的蜂蜜。他告诉记者,现在杨梅村变化大,他家变化更大:住进了向往已久的新居,还在家门口卖起了蜂蜜等土特产,生活更是如蜜糖一样甜。

“世外桃源”

杨梅村是革命老区村,古时新丰通往河源古驿道的必经之路,穿境而过的Y751杨梅线东接环湖公路,西连惠州、韶关X192线公路并通到龙门、新丰的高速公路。境内森林覆盖率高达98%以上,尤其为人称道的是村里水资源十分丰富,直接流入新丰江水库(万绿湖)。

山峦起伏,满眼苍翠,清澈江水穿村而过,鸣泉飞瀑,四时花香,万壑鸟鸣,屋舍错落,景致怡人让游客赞叹不已,杨梅村被誉为河源“世外桃源”。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禀赋,成为杨梅村发展的优势。每到节假日,杨梅村吸引来不少粤港澳大湾区的游客。

十年嬗变

10多年前,由于地处万绿湖深处,交通极为不便,杨梅村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路难走,干什么都白干”。2011年,帮扶单位南方日报举全集团之力在村里修通经济路,12户贫困户住上钢筋水泥房,喝上自来水,用上公共路灯,66户脱贫。 2021年,多位五保户、残疾贫困家庭也住进了敞亮新居,村里又建设了党群文化广场,开展整治杨梅河工程,挖掘红色革命文化、历史故事、乡风文明等,开发旅游路线,村容村貌发生喜人变化,有力助推乡村振兴。

与詹木阳一样,今年57岁的脱贫户詹秀平也是杨梅村嬗变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今年春节前,詹秀平买回了糖果、腊肉等年货,和家人一起过个团圆年。这在以前,他是不敢想的。为了帮助困难户就业,村里设置了卫生保洁、公路养护、林木管护等公益岗位。干活勤快的詹秀平申请了公益岗位,当上了村保洁员,每月能领500元岗位补贴。与詹秀平一样,村里的李网苟、李金火也申请了卫生保洁、河道养护岗位,生活越过越幸福。

家乡创业干劲足

村里每一天都在发生变化,环境越来越美,生活越来越舒适。1988年出生、曾在西藏部队服役的退伍军人詹玉荣已经有几年没有回家了。谈起家乡杨梅,他坦言,感到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家乡不变的乡情,陌生的是嬗变的家乡。他说,去年有很多游客慕名而来,其中不乏外国客人,但是进来后没有吃饭落脚的地方,民宿可以解决客人吃住游玩的需求,他认为在家乡发展民宿大有前景。他表示,退役回到家乡,一直在寻找机会,想参与到乡村振兴中创业。

杨梅村一农场负责人李建明说,他的果场种植百香果,基本都是销往外地或在网上销售,有长达10个月的采摘期,从7月底到次年5月,每逢周末、节假日很多人会组团来这里体验采摘。游客进村,村民也跟着忙碌起来,帮游客入住民宿、做饭、准备农家菜……村民沈德明是发展民宿的受益者,他说,假期或者周末家里的4间房往往被订满,要提前预订房、订餐。

打造文化地标旅游

尝到旅游甜头的詹国强对此感触颇深,他说,这座曾经的贫困村落,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正悄然发生着巨大变化。昔日村里一片杂草的荒地,如今摇身一变成为百香果园;昔日的危房不见,一座座小洋房拔地而起;还有宽阔的村文化广场、崭新的卫生站、分散式污水处理、漂亮的乡村厕所、村道实现硬底化、太阳能路灯应有尽有。近年来,杨梅村积极宣传推广、举办赛事和活动,开发徒步穿越、骑行、自驾游线路,吸引了各地游客到杨梅村游玩,同时为杨梅村打破河源、韶关、惠州边界市域界限,串珠成链,一体打造,织景成片,以发展生态旅游带动发展致富,助力乡村振兴。杨梅村党支部书记沈春良表示,规划逐步修复村内一条古驿道、古树群,将它们打造成杨梅村文化地标旅游、村民寻找回忆的集中地、游客必到打卡参观点,为当地乡村旅游再添亮色。

本报记者 张涛






上一篇:市博物馆:线上线下发力 文化年味更浓
下一篇:过年年味不减 文明新风日增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