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专题专栏 > 粤声回响 > 阅读新闻

党的二十大提出坚定文化自信,让我市文化工作者等格外振奋 ——不断推陈出新 让河源客家文化更璀璨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

这在我市党员干部群众特别是文化工作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大家表示,乡村文体活动不断兴起,乡村文化如潮逐高,将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让河源客家文化更加璀璨。


成木源(左一)在峥士亭前对小学生进行传统客家文化教育

为文化传承贡献力量

“党的二十大在北京胜利召开,对于我这个有着46年党龄的老党员来说,是一件振奋人心的大事。”我市老党员、艺术家成木源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他对此深有感触:文化的传播和民族精神的延续,需要一代代的文人墨客、能工巧匠接续完成它的历史使命。文化是兴国兴家的根本法宝,文化是力量的源泉,文化是根基,是做人的导向,要坚持不懈地推动文化传承,为促进文明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立志不随流俗转,留心学到古人难。这是成木源为家乡所建的峥士亭前的一副对联,堪称他大半生的写照。作为一名老党员、退伍老兵、老艺术家,他2011年退休后卖掉城里住房,用十年之功,在2021年9月为家乡连平高莞中平村建成了“六个一”工程,即一馆(成木源艺术馆)、一路(中平文化路)、一桥(谷艺桥)、一墙(传统文化墙)、一亭(峥士亭)、一基地(人文社科普及基地)。他表示,传承河源客家文化,贵在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接下来自己要好好利用这“六个一”工程,为家乡的文化传承作出微薄之力。

挖掘传承客家茶工艺

“半世身家三斗谷,千秋事业一杯茶。”用此来形容客家茶泰斗陈炯昌,一点也不夸张。爱茶成“痴”,他常说“宁可一日无饭,不可一日无茶”。他说,作为一名老党员,学习了党的二十大报告,感触颇多。他爱客家茶,更爱挖掘客家茶工艺。这些年,他一直在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不懈余力地挖掘客家茶制作。

陈炯昌说,儿时逢紫金县城圩日,母亲会带着他步行至圩市上卖些“大碗茶”贴补家用。如今,已经是77岁的他,仍然对在圩日上紫金人用茶叶跟海丰、汕尾人交换咸鱼、紫菜和盐巴等生活用品的场景记忆犹新。陈炯昌自小就认识茶叶,受到了茶工艺的熏陶,后来对茶叶痴迷一生。上世纪90年代,陈炯昌响应紫金县委、县政府号召,与乡村农户创办“三高”农业,耕山种茶。1997年陈炯昌通过母校华南农业大学的茶叶专家介绍,到福建平和引进金萱茶树品种,成为紫金引进金萱品种第一人。

这些年,陈炯昌根据客家人的传统口感喜好,大胆创制绿茶、红茶,后又改绿茶炒青为烘青(或炒烘结合),使产品保留客家特色的栗、糯、米香清鲜、醇厚甘甜,外形条索翠绿更受茶客喜爱。

为进一步挖掘和传承河源客家茶工艺,陈炯昌说,崖婆咀茶、黄花茶在当地县志里有记载,应该要恢复发扬紫金崖婆咀茶、黄花茶等历史地方名茶。“客家人的历史特质之一是思迁求变。迁,必有传统;变,必求创新。保留传承又敢于创新的客家茶制作工艺是我一生所追求。”陈炯昌说。

本报记者 张涛 文/图

 






上一篇: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法治社会 致力普法宣传 保障群众合法权益
下一篇: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打造河源特色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