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态文明护航河源高质量发展——访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徐智敏
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幸福和谐美丽河源的重要路径。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要奋力建设幸福和谐美丽河源,既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带来新机遇,也对我市生态环境部门提出了更高要求。前日,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徐智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力军,市生态环境部门将坚持一个核心、抓好两个关键、打好三大战役、扭住四个抓手的工作思路,大力实施生态优先行动,全力推进生态环保督察整改,持续提升我市生态环境核心竞争力,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建设幸福和谐美丽河源厚植生态环境优势。
万绿湖水环境宜人。本报记者 曹志成 摄
打好三大战役 力争环境质量领跑全省
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清新是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保障,也是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我们将深入打好碧水保优、蓝天保卫、净土防御三大战役,积小胜为大胜,持续巩固提升我市生态环境核心竞争力,为群众留住最稀缺的环境资源、守住最宝贵的生态财富。”徐智敏表示,在水环境方面,市生态环境局将以降氮控磷为抓手,扎实开展新丰江水库及其主要支流水环境(降氮控磷)综合整治等行动,扎实推进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整治和东江饮用水水源保障工程,确保国控省考断面水质达标率、优良率均达100%,新丰江水库水质保持地表水Ⅰ类标准,东江干流水质保持地表水Ⅱ类标准。
在大气环境方面,市生态环境局将以协同防控为抓手,统筹落实好“管车、降尘、治污、禁烧、控放”措施,推进钢铁、水泥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和工业炉窑C级企业升级转型,加强油品、油气回收、机动车排气检测机构监管,依法严查各类涉气污染问题,持续打好蓝天保卫战,确保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AQI)不低于97%,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不高于24微克/立方米。
在土壤环境方面,市生态环境局将以分类管控为抓手,强化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和风险管控,加强铝灰渣等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探索谋划“无废城市”建设,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推进东源县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监督指导试点工作,确保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到省下达目标,县级以上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置率、工业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分别达100%和99%以上,国控地下水点位水质达到考核要求。
统筹推进环保督察整改 激发绿色发展新动能
“市生态环境局将坚持‘当下改’和‘长久立’有机结合,统筹推进生态环保督察整改,通过治理生态环境领域沉疴顽疾,扫除经济社会发展道路上的障碍,激发绿色发展新动能。”徐智敏说。
针对环保督察中发现的问题,今年,市生态环境局一方面将落实“清单式+项目化+责任制”管理,依托市领导包案负责、挂案督办、专案盯办机制,落实“一线工作法”,强力推进督察反馈问题整改,确保督察问题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不留死角盲区。另一方面,将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整改与生态环境八大攻坚行动(水污染防治、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治理、矿产开采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自然保护地规范管理、交办信访件办理、大气环境臭氧和颗粒物治理)紧密结合起来,推动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17个问题整改到位,巩固信访件办理成效。
同时,加快推动县级生活污水处理厂和建筑垃圾消纳场建设、废弃稀土矿点整治修复,确保整改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并结合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整改工作,常态化开展问题查摆和“回头看”,按程序落实“销号”,确保整改成效经得起上级检查、群众监督和历史检验。
抓绿色发展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绿色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永恒不变的主题。去年,市生态环境局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工作安排,围绕“示范区”“排头兵”建设,全力守好高质量发展的绿色根基,16家控排企业碳排放交易履约率为100%,2个省级碳普惠项目核证减排量4013吨二氧化碳当量,通过碳交易实现经济价值约16.56万元,70%以上的项目通过备案完善手续或者豁免办理环评手续,为我市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徐智敏表示,今年,市生态环境局将坚定不移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立足北部生态发展区的功能定位,以《河源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为引领,加快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工作,持续推进碳普惠核证减排量项目开发申报、清洁生产审核、碳强度控制、重点工程治理项目和环境监管能力项目建设绿色投资等工作,实现在减污降碳、提振经济、改善民生等方面的多重效益,为“五大产业”发展腾出环境容量,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同时聚焦“十四五”产业发展主攻方向,用好“三线一单”绿色标尺,积极主动服务“六稳”“六保”工作,落实告知承诺、环评容缺、环评豁免等便利政策,强化重点项目跟踪指导和环评审批绿色通道服务,不断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体系,强化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和生态环境执法工作,在生态环境领域为经济平稳有序运行保驾护航。
本报记者 谢梦君 通讯员 赖志刚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