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专题专栏 > 百千万工程 > 阅读新闻

“立体式”推进“ 精细化”管理 我市村集体经济“消薄”攻坚战取得成效

九月的河源,丰收喜人。源城埔前镇坪围村工厂化循环水产养殖基地,5个月前投放的3万多尾桂花鱼苗已经“出库”上市,第二批鱼苗即将“入池”,预计今年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10万元。而一路之隔的坪围村温室大棚内6万株兰花苗正茁壮生长。“今年兰花项目预计产值200万元,可增加村集体收入约20万元。”坪围村党总支部书记李远通说,坪围村还正在引进广东四季厨房肉牛养殖项目,养殖大棚基本搭建完成,即将投产第一批牛。

9月1日,记者从河源市“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指挥部办公室获悉,我市积极打响村集体经济“消薄”攻坚战,主攻薄弱村,提升达标村,实现“立体式”推进、“精细化”管理,成效显著。截至2023年6月,全市1251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以坪围村所在的埔前镇为例,该镇下辖16个村集体收入均超过15万元,3个村已超100万元,实现了年初计划“时间过半,任务过半”。


兰花产业成为坪围村增收的主要产业之一。

“一盘棋”统筹推进

记者了解到,我市下辖五县二区1251个行政村,2021年底全市508个村集体经济年收入10万元以下,占比40.6%。为此,我市直面问题,强化上下联动,坚持全市“一盘棋”,构建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县(区)统筹协调、镇村具体推动的责任落实体系,推动资源要素向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工作倾斜。同时,组建市、县、镇三级工作专班,建立定期动态报告、调度总结等9项内部闭环的落实机制,确保高效运转,建立出列认定、台账管理等6项外延落实机制,全面提升工作质效。我市还搭建了由市委、市政府总体方案、多部门配套举措等共同构成的“1+4+N”政策保障体系,有力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我市着力加强资金统筹保障,将保障村集体经济发展纳入大事要事保障清单,2022年以来共统筹财政涉农资金1.67亿元,为村集体增收4891.5万元,实现村均增收8.5万元。同时积极开展农业产业园资金折股量化工作,全市8个现代农业产业园与167个村签订股份制合作协议,安排8770万元建设资金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带来3万元至15万元的稳定收入。此外,我市还着力加强土地集约开发,全面铺开土地流转奖补工作,变“小田”为“大田”,全市共有219个村集中流转、开发经营土地7.2万亩,每年村均集体经济增收4.8万元。短短一年时间,增效明显。到2022年底,全市508个薄弱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全面达到10万元以上,全市1251个村集体经济总收入3.06亿元,集体经济强村(50万元以上)82个,其中集体经济超百万元的村19个,千万村(1个,源城区双下村)实现零的突破。

挖潜提质拓空间

针对村集体经济产业规模偏小、经营分散、产业链短的难题,我市因村制宜,多措并举挖潜提质,通过培育分红型项目、打造内生型项目、扶持带动型项目、推广服务型项目以及配套兜底型项目等方式,拓宽村集体经济发展空间,推动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培育分红型项目即统筹将涉农资金、富余资金投资入股市高新区厂房建设等项目,达成多方合作协议,共有1134个行政村入股成长性较好的园区经济项目,每年带来分红收入5000.3万元,村均集体经济增收达4.4万元。打造内生型项目则是村集体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建立企业、村集体、村民的三方利益联结机制,全市有190个村利用自身的产业、生态资源拓宽增收路径,村均增收4.3万元。如东源县漳溪畲族乡通过“村集体+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打造玫瑰产业基地,每年为村集体增加收入11.8万元,为周边村民增加劳务收入40.9万元。

另外,我市还积极推进配套兜底型项目,针对难以发展的集体经济薄弱村,县(区)统筹整合资源,共出台兜底保障措施11项,涉及全市799个行政村,每村可增收1.5万元-7.5万元。目前全市有119个行政村通过入股农业产业园获得稳定收入,村均可增收3.7万元,确保达标出列“一个都不能掉队”。

“红绿”交融创先争优

东源县义合镇充分发挥“啸仙故里”优势,建设现代化民宿、网红咖啡厅等,走出了“红绿”交融引领发展的新路子,义合镇村集体经济收入超250.8万元,村均收入达27.9万元。我市积极发挥东源县义合镇等试点示范作用,推广具有可复制和可借鉴的经验做法,推动形成比学赶超、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目前,全市有268个村集体经济发展试点村成为示范村,强化农村设施市场化运营、组织参加资金资本化运作,加快推动集体经济转型升级,2022年试点村平均增收约10万元。

我市积极发挥红色引领作用,全市15个红色村采取“红色+”模式,以红色村建设为动力引擎,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健康养生等新业态,村均集体经济收入达32万元。与此同时还积极发挥绿色带动作用,打造“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品牌,积极发展绿色优势的产业项目,全市累计获认定专业村128个、专业镇22个,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

本报记者 张涛 通讯员 姚文凤 文/图

 






上一篇:东源县叶潭镇不断壮大特色富农兴村产业 推进“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
下一篇:挖掘“红·绿·古·特”四色资源 做好“茶·米·游·研”四大文章 东源县康禾镇推动农旅深度融合,建设“生态康养胜地、全域旅游名镇”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