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时政要闻 > 阅读新闻

可持续发展观视域下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教育路径探索

摘要:本文从探讨可持续发展观以及生态文明的内涵和意义出发,调研当前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最终提出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生态文明素养提升策略,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旨在全面提升公民生态文明素养,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观;生态文明;教育

基金:本文系2022年度河源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可持续发展观视域下公民生态文明素养提升路径研究”(课题编号:HYSK22P25)研究成果;2023年度广东省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项目“走进时间管理屋·提升核心就业力”研究成果。

人类借助日新月异的科技不断地认识、改造着自然,将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工自然。人类在征服、利用自然的同时也在渐渐地破环着大自然的均衡。目前全球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日益严重。因此,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的关系,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样也是推进我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迫切需要。

一、可持续发展观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即自然、经济、社会协调统一发展,这种发展不仅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还不会损害后代人的长远利益。可持续发展产生的背景是对传统发展观下所产生的新的矛盾和问题的进一步反思。实现可持续发展即人口、资源与发展之间的互相平衡;自然、文化、经济、社会等综合体系的全面、持续、平衡、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既包括不同区间的横向区域的均衡发展,也包括不同年代的纵向时间均衡发展。20世纪80年代,可持续发展观以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在西方国家兴起,针对解决国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恶化矛盾,可持续发展观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并将之应用到社会各个领域,特别是生态文明建设领域。1995年我国首次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的战略,由于当时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不足、生态环境基础较为薄弱,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实现全面小康生活、创建高度文明的明智之选。

二、生态文明素养的内涵与意义

(一)生态文明素养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是人类文明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生态文明遵循着“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生态规律。生态文明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兴起的一种文明形态,是人类对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新,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社会倡导的生态文明素养即生态意识文明、生态行为文明、生态制度文明、生态产业文明。我国历来注重全方面发展的素养教育,并在不同时期都制定一系列计划来提升文明素养。

(二)生态文明教育的意义

从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再到建设美丽中国,均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人类面临自然资源匮乏、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被破环的严峻形势,更需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建设之中,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上了一堂关于“人与自然”的具有现实教育意义的课,同时也映射出了公民生态文明素养薄弱的严峻问题。在可持续发展观视域下提升公民生态文明素养,探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途径,已然成为人类重要的使命。公民生态文明素养的提升,公民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价值认同和行动自觉显得尤为重要。生态文明教育是立足理想和现实、个人和群体,放眼人类的眼前和未来的教育。公民生态文明素养的高低影响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生态文明素养对国家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河源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河源市唯一一所高职院校,理应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

三、生态文明教育现状

为调查了解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制定了“河源市公民生态文明素养问卷调查”。通过问卷星和专家访谈收集一手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数据分析,从公民个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影响层面以及地域、文化、性别、年龄等维度分析原因及影响因素。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就目前而言,河源市公民生态文明知识匮乏,生态文明意识不强,生态文明习惯也未形成,行动能力较弱。作为欠发达地区,河源市生态文明建设亟需加强。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与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们的价值取向。目前,在大学生里,出现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许多高等院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生态文明高素养、高技术、高科技人才任重而道远。当前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学生的生态知识缺乏。由于各地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不均衡,缺乏系统性,学生接受生态文明知识教育的途径较为单一。二是生态文明教育未形成合力。在当前“三全育人”格局下,高校对于生态文明教育在课程、文化、服务、管理育人等方面的建设没有形成体系,培养教育方面也存在不连续,缺乏保障等问题。

四、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生态文明素养提升策略

因为缺乏系统的、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的学习研究和有效实践,不少公民的生态文明素养水平总体来说是不高的。可持续发展观是一门既有工具价值又有目的价值的科学。为了增强公民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效性,有必要另辟蹊径,以可持续发展观为维度,多措并举,深化改革。可持续发展观视域下的生态文明教育强调重点在“做事”而不在“做人”,重点放在“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并在实践过程中渗透责任感、自主协作能力、兴趣等方面的培养。

(一)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唤醒责任担当新思维

可持续发展观作为人类全面和持续发展的高度诠释,既要考虑自然问题,也要更大范围和程度上考虑人文问题。因此,从单一关注自然或单一注重社会到同时关注自然与社会两方面,我们国家用此来把握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并提出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相制约、相协调,保证文明薪火相传,永垂不朽。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唤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责任担当。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逐渐形成热爱并尊重自然,养成绿色生活方式。

(二)培养生态文明意识,全面深化生态文明教育

学校必须将生态文明素养作为新时期教育的主要内容,积极培养公民的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逐步塑造生态意愿与生态情感,生态权力与生态义务,生态认知与生态责任。我国高校生态文明素养的培育并未在教学的时长和教学的重点方面得到强化。因此需要突破浅层环境教育局限,创新生态文明教育理念、制度和机制,构建全民生态文明培养教育体系。要在高等教育中,把可持续发展观背景下的生态意识、生态行为、生态制度、生态产业等生态文明理念有效植入大学生心中,并加强行为的引导和实践探索的指导。将生态文明教育作为日常教学,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突出生态文明教育对国家未来发展的战略意义。

(三)培养生态科学意识,健全生态文明教育体系

构建起科学有效的生态文明素养教育体系,引领大学生扣紧出社会的第一粒扣子。网络新媒体时代下成长的大学生们已经不能接受纯理论的灌输和说教,学生不愿意参与古板乏味的课堂。因此,要根据当代学生的特点和兴趣来健全学校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将其与新的教育方式结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被动化为主动,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增强生态文明意识,培养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习惯。

在生态教育过程中善于利用各种生态教育资源,以增强教育过程的直观生动性,强化生态认知体验。学校教育工作者应当积极学习生态文明知识,密切关注生态文明信息,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生态文明实践活动,从而提高生态文明教育教学的实效。

把生态文明纳入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主渠道中,与科学文化、思想道德教育有机结合,把生态文明理论课程融入到思想政治课的设置中,并开展生态文明理论和环境概论的专业选修课程;开展环保专题讲座,提高学校对环境保护文明行为的方法和手段的掌握;吸收中华民族生态文明思想精华,结合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思想体系进行生态文明教育。

五、结语

曾繁仁先生曾说:“自然之美既不是实体之美,也不是人造之美,而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之美,即一种共同体之美。”总的来说,要建设一种厚德的美、和谐安定的生命共同体的美,就需要呼吁全体社会推动在可持续发展观背景下的生态文明素养的教育,并在教育过程中通过知识传播、精神引领、物质实体构建、制度保障和行为规范等手段和方式,逐步加强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将不良的社会风气“扶正”,把青年一代的价值观引领上正确道路,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 张燕华 古璇 黄志淇






上一篇:中共河源市委八届六次全会召开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 紧扣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 以新担当新作为加快实现绿色崛起 林涛代表市委常委会作报告
下一篇:今年在粤就业高校毕业生预计超120万,人社部门多措并举稳就业强保障促发展 确保年底前去向落实率超90%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