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元宵月
作者:魏琦
从年三十到正月十五,是一段欢快的河流,可我更愿比作一场圆舞曲的交响乐晚会,到了正月十三、十四已是返场曲了,而正月十五非必《拉德茨基进行曲》出场作结不可。看着眼前这一锅飘浮的汤圆,意味着春节长欢戛然而止,明天为了生计启程操业,散场后各奔东西,弹指间的风吹云散不禁让人怅怅然又期期然。
好在有无限象征的汤圆留取了最后一瞥与回望。
小时候盼汤圆吃汤圆自始至终“沉浸”。那时还没有速冻汤圆,手工汤圆是一绝。母亲上年入秋带着我便在银桂下徘徊,尚绿的野草间点缀着洁白略带微黄的桂花,亮如霜粒,清香袭鼻。摇一摇,花雨缕落。母亲蹲着,在膝盖抻开一方面帕专心捡拾,浅笑暖意和落叶纷披成了鲜明对比。而我呢,一跳一跳,仿佛欢快的小兔不时捡着。那么温暖的一幕就为了来年正月十五汤圆的馅料,以至我后来会写诗了,还忍不住记下一笔:
点点沁香帕,
瓶腌梦半年。
汤团故乡馅,
一生追月圆。
从准备馅料开始,到来年正月十五吃汤圆,漫长梦中揾着后,品尝的不仅是年味,更是母亲给我童年的温度和真味。吃完汤圆,和大人们开工一样,我们孩子就要上学了,虽有几分怅然叹年快,但开学的召唤让我开心乱神。
中年吃汤圆似乎不再“沉浸”。心里瓷碗太重仿佛端不稳家乡的汤圆,每每年初六、初七便开始在回程的路上狂奔。手工汤圆是无主看管的“家花”,瞬间被速冻的“野花”汹涌淹没了。馅料杂多得眼花缭乱:芝麻的花生的豆沙的肉馅的香芋的奶黄的,甚至也有桂花的……打着家乡牌,不一而足的情景里,就像满橱柜的衣裳偏没有一件合适自己的。那一口,母亲留给我的那温存甜沁的一口被时光无情没收了。“人生忽如寄,滋味在心头。”眼前的汤圆已无生香真味可言,中年的快活也被生活重压收缴得残剩。即便母亲在世,亲手制馅做汤圆,沸滚的锅里还能体验那股扑面来的热气,品咂出蓝瓷碗里那桂花馅的飘香吗?元宵汤圆对中年人而言已成过年终结一符号而已。
晚年的汤圆虽回不到儿时的从前,但一定要温习过往味,咀嚼那深根于味蕾的一幕幕温情。碗里盛着的是汤圆又不仅仅是汤圆,初心、情结、忙碌一生最终归于平淡的满足和庆幸弥漫着热气在飘拂,眼里是桂花树下与母亲共相笑的场景。一口一口,细嚼慢咽,汤匙碰碗,叮当悦耳,闲情自足,时间流蜜。内心禁不住叹道:晚年尚好!品得出汤圆况味的不是童年,也不是青壮年,而是淡去又淡来的晚年。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欧阳修在《生查子·元夕》里叹咏隔年太短,味浅滋乏。人一辈子,只有经历了人生三重境段,汤圆里所含的换了心态,变了世情的滋味才够足够满。我还是倾向于清朝董元恺的《元夜踏灯》一词:“恒娥此夜悔还无?怕入广寒宫阙,不如归去,难忘畴昔,总是团圆月。”一碗汤圆,稀松平常不过,不管你黑发还是白发,腾达还是没落,多情还是寡意,它总像一轮圆月,默默、默默地照着你。
上一篇:为生活选一个最佳视角
下一篇:暮春之韵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