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洪流追逐者——文学守夜人萧殷(上)
郑文生1915年9月24日出生于广东省龙川县佗城镇。就在他出生前9天,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向封建主义思想文化发起了前所未有的猛烈冲击。
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同龄人,即便身处山区,但时代的洪流依然波及萧殷出生和成长的小镇,并改变他的一生。
理想的中国,是一座圣山。
理想的文学,是一座神殿。
对于一个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文艺工作者来说,这圣山、这神殿,都不是虚无缥缈的。
在时代洪流裹挟下,千千万万中国人成为奔赴圣山和神殿的朝觐者。在朝觐的行列中,有一位河源人,名字叫萧殷。
1964 年,萧殷时任中共中央中南局宣传部文艺处处长。
作为一名时代洪流追逐者,萧殷有他的刀山火海,有他的九九八十一难,有他心力交瘁的苦炼与修行。而在他的身后,跟着一群人:著名作家、原文化部部长王蒙尊他为“第一个恩师”;作家白桦第一篇小说、诗人邵燕祥第一首诗歌,均经萧殷之手发表;唐因、唐挚、杨犁、鲍昌、刘剑青、徐光耀、陈淼、鲁煤……广东文坛的陈国凯、王杏元、程贤章、孔捷生、吕雷、杨干华、易准……他们都是在萧殷的悉心扶植下成长起来的当时文坛生力军。
“后来人众开新路,都道萧殷是我师。”著名作家、诗人韦丘曾这样深情追怀萧殷。
萧殷原名郑文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广东文艺评论工作的开拓者,《文艺报》创办人之一。1938年,进入延安“鲁艺”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华北《新华日报》编委、延安中央研究院研究员、中央党校教员、《石家庄日报》副总编辑。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文艺报》主编、《人民文学》执行编辑、中国作家协会青年作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副所长、暨南大学中文系系主任、中共中央中南局宣传部文艺处处长、中国作家协会广东分会副主席、《作品》月刊主编。先后从事报刊编辑、文艺教学、文艺理论研究等工作;出版小说散文集、文学评论集多部。1985年,获广东省首届文学评论荣誉奖;1986年,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特别奖。
佗城文青
1915年9月24日,广东省龙川县佗城竹园里村郑家添了一个男丁,起名郑文生。五六十年后,少年时就开始挑砖瓦、捕鱼虾换钱贴补家用的佗城寒门子弟郑文生,成为名动岭南的作家、文学批评家、青年作家的导师——萧殷。
1930年,15岁的初中生郑文生的习作《风雨之夜》,抒发寒门子弟缴不起学费的困境和悲哀,引起国文老师注意,推荐到广东省美术展览会,获评二等奖,他的创作热情得到极大鼓舞。
郑文生酷爱读书,每逢假日,都会带着厚厚一摞书到渡口对岸的南山寺,从太阳升起读到太阳落山……在东江船夫悠长的号子声中,他读完了《中国文学史》《诗评注》《文学概论》《文心雕龙》和鲁迅、茅盾、巴金、丁玲的著作。
年少的郑文生未曾想到,6年后,自己的笔名会出现在鲁迅的日记里;也未曾想到,19年后,自己会和丁玲同任《文艺报》主编。
1932年,郑文生考入广州美术学校国画系。读书期间,与同在广州读书的同乡创办半月刊《一区》(佗城时为龙川第一区),揭露佗城地主和土豪劣绅欺压百姓的罪行,揭发伪区公所和伪县政府种种腐败现象。这一年,他在广州的《民国日报》副刊《东南西北》上发表小说《乌龟》《疯子》。
1933年至1935年,郑文生先后在佗城当地乡村师范学校和佗城小学当教员,创作小说《狗运的一生》《生路》《除夕之夜》《父与女》《倒闭》《沉落》《车夫阿火》《一夜》《芋园》《灾》等。这些小说,1935年均在香港《珠江日报》副刊《江声》上发表。
走向延安
1936年,郑文生加入曾生主持的“国际问题研究小组”,并按照曾生秘密指示,到中山大学与爱国学生一起参加革命运动。其间,发表多篇诗歌、小说、散文、散文诗。7月到12月,他多次参加革命运动和学生游行活动,思想发生了质的飞跃,以“萧英”为笔名写了许多杂文,发表在香港《珠江日报》副刊《江声》上,揭露了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抨击了蒋介石压制抗日民主运动。
1936年10月初,渴望得到鲁迅先生指点的郑文生,以“萧英”的笔名致信鲁迅,介绍广州革命形势,并附上散文作品《温热的手》。10月9日,鲁迅在日记中记载:得萧英信并稿。10月19日,鲁迅逝世,他在中山大学礼堂参加追悼会。12月,郑文生和赖少其同赴上海,与美术学校同学吕蒙会合,参加抗日救亡团体“上海防护团”,投身宣传抗战和救护伤员活动;上海沦陷后,来到战时首都武汉,在第七战区政治部宣传队开展革命宣传工作。
1938年1月,郑文生到范长江创办的“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工作,成为唯一的驻会工作人员,除处理信件外,还参与《新闻记者》月刊编辑工作。6月,武汉形势吃紧,郑文生不愿撤往重庆,向学会负责人徐迈进提出要去延安学习。徐迈进通过汉口《新华日报》(抗战时期的中共机关报)介绍其到八路军驻汉办事处,填表、口试、复试后,经办事处主任罗炳辉数次谈话后,批准赴延安。1938年7月24日,萧殷奉命带领6名向往革命的青年启程赴延安。7月30日,萧殷抵达延安,到位于延安北门外的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并参加“民族解放先锋队”。10月下旬,在延安北门的城墙洞里,点燃油灯,挂起党旗,他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介绍人为耿西、崔荻。11月,学习结束,他被派往“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延安分会”工作。11月27日,中国民盟发起者和领导人之一的李公朴来延安餐馆并会见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随即他被中组部派往晋西协助李公朴工作。
其间,萧殷经常到八路军驻晋西办事处,向王世英主任汇报第二战区情况,并谈论形势。萧殷得知吉县井圪塔村不久前遭日军扫荡并发生惨案的消息后,立即前赴采访,调查了解手无寸铁的村民与日寇殊死搏斗直至全村村民几乎灭绝的实况,及时完成报告文学《井圪塔的血》,分三期连载于中共中央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机关报重庆《新华日报》。文章引起很大反响,不仅激发了国人奋起抗日的热血,也令小小的井圪塔村名留史册。
1939年9月,萧殷奔赴太行山革命根据地,任《新华日报》(华北版)编委兼战地记者,辗转太行山和冀南平原,白天跟随游击部队作战、采访,晚上赶写报道,生活艰苦,夜晚天冷无法入睡,与战友李谦、杨播、小刘坐起来聊天,并笑称为“精神会餐”……后来,这3位战友全部在战争中牺牲。1957年,萧殷怀念战友,写成散文《严寒的夜晚》。
在编辑部,萧殷油印辅导写作的小型刊物《通讯与联络》,撰写小册子《怎样写新闻消息》,指导、培养青年写作。
1940年3月,萧殷随访冀南军区副司令员王宏坤,跟随部队采访威县追击战,期间被战马踢断左腿胫骨,入军区医院治疗2个多月,因其膝盖以下半条腿行将腐烂,医生建议其锯腿。萧殷说:“没有腿,我还怎么打鬼子!”坚决拒绝医生建议,后被冀南军区评为“二等乙级残废荣誉军人”。
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萧殷为报社写作相关社论及专论。4月,因伤残调回延安,在中央研究院文艺研究室做研究员。1944年,调中央党校第四部当文化教员。
1945年8月,抗战胜利,萧殷奉命赴张家口担任新华社晋察冀分社编辑组长兼晋察冀中央局机关报《晋察冀日报》编委。1946年2月,奉调到北平编辑《解放三日刊》并分管采访工作。
国共谈判期间,萧殷以新华社采访主任身份随中共代表团入驻翠明庄,负责采访“军调部”中共代表团的活动及各地军事冲突新闻,将消息及时发回延安。3月,萧殷采写报道《〈解放三日刊〉创刊前后》,在解放区《晋察冀日报》发表。6月,萧殷回张家口编辑《晋察冀日报》副刊。
1948年4月,萧殷调张家口华北联合大学文学系任教,讲授《创作方法论》。为鼓励创作,他指导文学系学生创办文学刊物《文学新兵》,发表习作。学员们在这里得到文学启蒙,奠定了一生从事文学事业的基础。徐光耀、唐因、刘剑青、鲍昌、黎白、徐孔等,后来都成为活跃在中国文坛的骨干力量。
京华岁月
1949年2月,萧殷随中共中央华北局进入北平,带队的是萧殷在鲁迅艺术学院时的老师、华北局宣传部长周扬,并随周扬参加文艺界的座谈会。周扬征求萧殷意见是留在宣传部还是到华北文委工作,萧殷选择了文委,并参与筹备第一次文代会。4月,家乡龙川解放,萧殷第一次寄回家书和大捆识字课本。
1949年7月底,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文代会)开幕,大会决定出版《文艺报》,大会期间萧殷在宣传组工作。8月,萧殷留在文协(中国作家协会前身),筹备《文艺报》。9月25日,全国文联机关刊物《文艺报》创刊,与丁玲、陈企霞同任主编,在创刊号上发表《我们需要文艺批评》。直到1951年12月,共2年零4个月,这个时期被称为“《文艺报》的丁玲时期”。
当时,文协办公室地点在东总布胡同22号大院,大院有三进院落,第三进大院大楼楼下是《文艺报》《人民文学》编辑部,楼上住着丁玲、艾青、萧三,萧殷和陈企霞分别住在东跨院和西跨院。
萧殷参加《文艺报》成立的“文艺建设丛书编辑委员会”,编辑出版反映新中国贯彻工农兵文艺方向新成果的《文艺建设丛书》。
1950年至1951年12月,萧殷在《文艺报》期间,担任北大中文系校外辅导老师,每月到北大授课一两次。
1953年12月,萧殷遵医嘱到海南养病时路过广州,顺路回到家乡佗城,这是他1936年离家17年后第一次回乡。
1955年下半年,萧殷任中国作家协会青年作家委员会副主任,主要工作是带着几名年轻的编辑阅读全国各地业余作者的来稿,并对来稿提出修改意见,进行辅导性回复。
(来源:河源政协 河源日报)
上一篇:秋天的原野
下一篇:岭南文坛领军人——文学守夜人萧殷(中)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