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文化 > 阅读新闻

试论萧殷对文学青年的影响

作者:罗洪安

为弘扬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萧殷对中国文学事业的热爱以及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后人用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红烛”来形容他。萧殷逝世后,许多当初受过他帮助和指导,蒙受过他教诲和恩泽的青年作家都撰文对他进行怀念。本文将结合这些作家的回忆以及萧殷对文学青年的教育和指导,来试论萧殷对文学青年的影响。

一、萧殷的学习观对文学青年影响甚深

涂光群在《萧殷在当年》一文中回忆了自己当年被分到《人民文学》编辑部工作时的一些事,其中就有萧殷要求文学青年加强学习的片段。例如,其一:涂光群刚到编辑部工作,萧殷就找他谈话。萧殷说,编辑处理稿件,答复读者来信,不是一般的事务性工作,而是严肃的思想工作。编辑虽是文学组织工作者,但更应是文学评论工作者,熟悉、精通文学业务的行家。编辑应加强学习,这样才有可能提高工作水平,做好工作。因此,为了答复读者提出的各种各样的文学问题,作为编辑就得好生学习。其二:当时是陈涌和萧殷两个人共同负责编辑部的全部工作,轮流发稿。当一个人发稿时,另一个人就负责抓编辑部的业务学习和其他日常工作。由此可见,业务学习和其他日常工作,甚至和发稿一样,都是编辑部的重要工作。当时,萧殷和陈涌安排了两项经常性的业务学习,即学习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理论问题和学习中国古典文学(《诗经》及白居易的诗)。大家轮流做有准备的重点发言,展开热烈讨论,形成浓厚的读书风气。他们除了经常性的业务学习外,还形成了随时随地讨论、学习的良好氛围。表现在:业务学习不论时间地点,可能是在工间休息时间或是饭桌上;业务学习不局限方式,可以是讨论或者争论;业务学习不固定内容,可能是契诃夫或莫泊桑的一篇小说,也可能是该刊联系的某个作者的小说,还可能是《文艺报》刚发表的一篇评论文章。

古人云:“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意思是说,不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不立志就不能学出成效。指出了学习对一个人成长、发展、进步的重要性。文学艺术的创造活动是文学艺术家的精神活动,文学作品属于人类的精神产品,而在写作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写作主体,因此,加强学习,拓宽知识面,既可开阔写作主体的眼界,又可提高写作主体的素养,并能为其进行文学创作积累知识和素材,对文学创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涂光群在《萧殷在当年》一文中多次提到萧殷关于加强学习重要性的阐述和具体要求,可见,萧殷的学习观对其影响甚深。

二、萧殷指导文学青年养成阅读、思考、研究问题的良好习惯

我们每一个人,凭直接经验,对社会的了解总是有限,要积累素材,也不可能样样亲历,这就必须学会多积累间接经验。而获取间接经验的最有效途径便是阅读。阅读可以增长人的知识,增强人的素养,为人的思维提供信息,增加人脑的信息储存量。科学家牛顿把书比作“巨人的肩膀”,并说他的许多成就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得到的。朱光潜称“书籍是过去人类的精神遗产的宝库”。多读书,不断积累知识,就可以使人博学多识,这对一个写作者来说,是很重要的。萧殷在《文艺报》一九八一年第四期上发表的《如何写作品评论》一文中写道:“搞评论工作,当然要读很多书,世界名著,古今中外的作品都要广泛涉猎,因为没有比较,眼界不宽,就很难谈得上艺术鉴赏能力,也就很难判断一部作品的成败得失。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我国古典的文论、诗论,外国作家、评论家谈创作经验的论著,以及美学著作都要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萧殷在给青年文学爱好者的回信中写道:“想做一个合格的评论工作者,应多涉猎一些名著和典籍,不过,这只是其中一方面的条件,并非全部;更重要的是实践,是对实践的总结,并从中去寻找规律性的东西;否则,你对这方面知识的积累便无从谈起。读书不能毫无目的,如果不是从中寻找指导实践的规律,至少也应当怀着改进实践的动机去读书……”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苏轼说:“熟读深思子自知。”契诃夫这样讲过:“艺术家得永远工作,永远思考。”读书是吸收、积累的过程,思想、素材、感受以至语言的表达方法都在不知不觉中储存起来。除了要多读外,平时对所见所闻要多思考,对周围的点点滴滴要有自己的看法或独到的见解。在《萧殷在当年》一文中,涂光群对萧殷、陈涌要求编辑们养成思考、研究文学问题的习惯进行了回忆。萧殷和陈涌认为,练习写文章——记读稿札记和读书心得笔记,是锻炼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写作水平的最好的方式。因此,他们提倡编辑们结合工作,结合处理来稿来信,或阅读某一作品有了体会,便要练习写文章。对于缺乏经验的年轻编辑,他们具体指导,手把手地教,为他们提供学习和锻炼的机会。萧殷认为,读者提出的问题,可以帮助编辑了解很多的情况。有些是带共同性的普遍性的问题,就更值得编辑重视。萧殷还从自身经历谈起,说他的好些文章,就是从青年人的来信引起的,是为着答复他们提出的文学思想问题、创作问题。这就要求编辑在工作中养成思考、分析的习惯,甚至记笔记的习惯。有了问题随时记下来,分析、思索。后人回忆萧殷时认为,正是由于这些良好习惯的养成,才使得萧殷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宽。

三、文学反映生活,萧殷强调文学青年要深入感受生活

写作的源泉来自社会生活,任何文章都是现实生活、客观事物在写作者头脑中主观、能动的反映。没有社会生活作基础,写作就失去了源头。巴金说:“我最主要的一位老师是生活,中国的社会生活,我在生活中的感受使我成为作家。”学习写作,一定要深入到社会生活中去,学会观察、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获得写作的源泉。萧殷在给青年文学爱好者的回信中强调:“写文学作品,主要不是靠写作知识,也不是依靠写作技巧!对于一个初学写作者来说,更重要的是生活,是对生活的感受和认识。只有当你在生活的漩涡里被水流(明流和暗流)冲击得不由自主,不能自持的时候,你才会对生活、对社会产生爱憎感情,而且有一股非倾泻出来不可的强烈要求。这时候,写作的冲动搅得你心神不宁,蕴藏在心里的人物和事件,迫切地要冲到人世间来。如果说,写作要有什么首要条件的话,这大概就是首要的。如果没有生活积累和感受,没有对生活的认识和爱憎感情,又没有生活实感与主观感情的融合,作品是不可能产生的。艺术形象的创造也是不可能的。”涂光群在《萧殷在当年》一文中回忆了萧殷关于写作的一些观点:“作家要深入生活,没有生活写不出好作品。但光有生活不行,还必须学习理论,学习文学本身的业务,提高认识和表现生活的能力。作家是人类灵魂工程师,负有教育人民,改造和提高人民道德品质的崇高责任。作家的描写、研究对象是现实生活,是社会中的人,人与人的关系,人的思想感情、精神面貌。作家的责任,显然应该与自然科学家、工程师和政治运动的直接指挥者有所区别。”萧殷反对在作品里单纯描写生产技术过程,工作方法,或是图解政治运动,进行没完没了的政治说教;反对脱离生活,忽略文艺本身特点的公式化、概念化倾向;反对对作品不做深入研究,不做具体艺术分析的简单、粗暴的批评……

深入特有的生活领地,培养一种“穿透”生活、“钻探”生活的本领,去发现生活的真谛、生活的美。正如老舍所指出的:“深入生活好比挖井,虽然直径不大,可是能穿透许多土壤。”别林斯基也说:“在活生生的现实里有很多美的事物,或者,更确切地说,一切美的事物只能包括在活生生的现实里。”萧殷指导文学青年时强调,文学反映生活,是作者经过主观意识或感情的融化,通过具体形象将感受到的生活表现出来。这个具体形象不仅要反映个别形态,而且要在其中听到时代脉搏的跳动,同时也能反映出社会发展的脚印。

萧殷从小生活穷苦,因此对贫苦农民的遭遇深表同情,对社会底层的生活深有感触。这些经历,使得在文学青年的作品搁浅时,他为其保留清样;使得在文学青年的作品遭受围剿时,他公开撰文为其辩护;使得在打倒“四人帮”后,他旗帜鲜明地对极左思潮在文艺界的种种谬论进行了严厉而富有说服力的批判……这些举动,无一不是萧殷深入感受生活的结果;这些举动,无一不成为文学青年怀念、颂扬萧殷的理由。

作者简介:

罗洪安,笔名晨风,高级工程师,广东省河源市人。系中华诗词一级著作家,《中国作家·纪实》《中华风》杂志签约作家,《报告文学》杂志社特聘作家,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中国散文学学会、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民俗摄影家协会、广东省作家协会、河源市作家协会、河源市摄影家协会会员,龙川作家协会主席、广东岭南诗社常务理事兼龙川分社社长,多家报刊特约记者。已出版《爱心储存》《蔷薇绽放》《生活絮语》《桃红柳绿》《岁月如风》《那些藏于心底的话》《阳光下的影子》《晨风写的人和写晨风的人》《晨风吟草》等个人著作。曾被授予“金奖作家”“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当代优秀艺术家”“中国时代新锐作家”等称号。

 






上一篇:“都道萧殷是我师”——文学守夜人萧殷(下)
下一篇:花开的秋天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