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文化 > 阅读新闻

最美遇见,直到荼花开——读黄小霞散文集有感

作者:蔡华建

我与黄小霞的相遇,是2008年5月12日。显然,这个特殊日子里的相遇,并不像她第一本散文集的书名——《最美的遇见》所示,那是一个令国人悲伤的日子。

还好,虽然相遇的日子不美,但我们的交往却是美好的。那时,我们都刚起步业余写作,对书籍的阅读、对文字的追求,让我们有了更多的话题。我们相互阅读彼此空间里的文字,阅读文章的初稿,恭喜彼此文章的发表。我们聊读到的好书,聊我们虽异省别市却相邻相近的客家故乡与风俗,于是,我们的家乡便有了相同的情调与颜色。也聊写作时的喜悦与困惑。有时回想我们相识的5·12汶川地震的那个日子,既觉巧合又感伤痛,那个日子引起的悲伤情绪以及对家国的关注,让我们的写作添了一层深厚。

十几年里,我们相互欣赏,相互鼓励,一起在写作上进步,正如她在《所有的相遇,都是最美的遇见》(代后记)里写的,我们都有一种共同的感受:“文字更像是我养在深闺的知己,在午夜时分,静静地倾听我内心深处的声音,在我疲倦的时候,伴我走过一路风雨一程春秋。”我们都希望,文字能丰盈我们贫瘠的内心,在心灵深处,遇见最美的自己。正是因为有了这“最美的自己”,才会遇见最美的对方。

十几年修炼,黄小霞的进步是肉眼可见的。正因为此,她在书中对乡情、亲情的倾诉与流连,对国家、民族的观察与关爱,都已深深地打下了专属于她的不可逆转的明显烙印,她的一腔情思,我也是易于理解的。

作为一种常见的主题对象和经验性文体,黄小霞的散文构建于童年的经历,倚重于记忆的反刍,因此,在时间上、在叙述位置上,是一种错落与延后,也便有了对故乡事物、情感的观察与反思,她笔下精工绘制而成的“河源人”“客家人”便有极高的辨识度,有丰富的多面性,有厚重的纵深感。大俗与大雅的统一,烟火气与文人气的高度融合,使得黄小霞的散文创作自成高格。

黄小霞的散文,写了人生所遇的多种感情。故乡情、父女情、母女情、兄妹情、同学情、师生情、同事情,甚至还有许多的与网友、陌生人的交往之情,正是在这样的人情网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心怀感恩、善良、正直的女子对这个世界的特定认知,展现出正向的人生价值取向,这其实是她代表了这个时代对美的追求,代表了这个时代审美理想的客观性与正确性,这是一种文明的体现、理性的回归、自然的展露,是现代人理想与心理的良好建构。

与这样的人认识、交往,自然是如书名所示,是最美的相遇。

作为女性,黄小霞的散文带给人的冲击力是惊人的。至少我是她的崇拜者,对她的作品推崇备至,其作品虽未达到唯一性的程度,但已具备明显的异质性,成为地方散文的一个标志。

时光荏苒,从春到夏,大地繁花似锦。黄小霞的写作技巧、写作水平也随着时光而进,如夏天的最后一朵花开,此间的无数的花朵凝聚成优美的篇章,又在2022年开出了《六月荼》——这是黄小霞的第二本散文集,生命中最灿烂、最繁华或最刻骨铭心的爱如花开放。

从《最美的遇见》到《六月荼》,我们看到的不只是黄小霞在文学业内职务、职称上的提升,更主要的是我们看到了她散文的生长性。

我们仍以两本散文中都涉及的故乡主题为例,《六月荼》中涉及的相关散文,不是重复,而是已完全不同于第一本,是一种超越自我,进入生长性通道的写作,是个人写作能力、审美情趣、思维视野打开并提升的综合体现。

黄小霞在《吾乡佗城》中,除了回顾自己在这里的生活经历,她还写道:“这里的每一块青砖,每一片瓦砾,每一张堆满皱纹的脸与街巷里每一缕斑驳的旧时光,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而脚下踩踏的每一块青石,仍回响着历史的足音。”这样的叙述,已经从简单的白描转向大纵深、大网状的剖析与抒情。这需要良好的文字驾驭能力,需要深厚的思辩能力,需要细致的洞察能力。

我时常惊叹,黄小霞面对平常的一颗草籽落地,也能够用文字演绎出一番惊心动魄的内容!

而《六月荼》中更重要的、让每一个读者都惊讶、惊叹的,是她对自身经历疾病的传记式记述,这需要勇气与豁达。

疾病是一种痛苦,但却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从心灵里喊得出来的。而文学是各色人生艰难包括疾病的苦吟与呐喊,只有像黄小霞这样有勇气有胆量的人,才“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面对淋漓的鲜血”写下这些记录痛苦的文字。正如在该书研讨会上某评论家说到的:“我是不敢写这样的题材的。(读《六月荼》)有感动,有惊喜,她的写作是以自己的生命经历寻找一种心灵触动的写作。”

当一个人身体健全的时候,精神状态至少是比较放松的,可以设想许多的美好,可以规划锦绣的前程,而一旦陷入身体的疾病,就无暇顾及人生未来了,所有的情绪都被大山一样的疾病压住了,喘不过气来。

我想起黄小霞因恶疾住院的时候,她即将剪去长发做化疗,虽然也看得出她的不舍,但她的笑容以及淡然、镇定的态度,却是让我记忆深刻与敬佩的。正是以她为原型,我写的《若有阳光,就该微笑》一文有这样的感叹:“这个一直清纯可爱的女孩,刚才还晃荡着双腿仿佛自由地走在大自然中的孩子,竟是遭遇着如此重大的打击,而她仍能面带微笑。”那一天见到她,“是我该庆幸,在一天里亲见了两位乐观女子,在她们人生被告知危难的时候,仍然微笑着,以平静乐观的心情在舒展生命的线条,像缕缕的阳光照耀着我,勇敢而微笑地前行。”这篇文章曾被许多的电台包括广东人民广播电台朗诵过,感动了我自己,也感动了许多的听众。

是的,黄小霞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她自己也在《六月荼》中多次写到自己那时的心态:“当一个人的内心足够强大的时候,遇到任何事情都不会有所恐惧。”(《接受另一个自己》)“黑暗中,我又看见你在跳舞。舞姿依旧妖娆,如魔、如妖、如狐、如蛇般盘踞在我心里。只是,在我明快的目光里,你只是在我肚皮上搔首弄姿的小丑。”“有一束光渐渐驱散心底的晦暗。我像一株向日葵,正追逐着阳光奋力生长。”(《我看见,你在黑暗中跳舞》)

这些充满诗意的话语,让我们看到一个经历了生死考验的人对人生、命运的重新阐释,她的独到见解,让人感受到她娇弱柔美下蕴藏着的不寻常力量,我们会情不自禁地为她的经历和毅力而动容,向她的生命旅途中最坚强的步履和最核心的记忆表示深深的敬意。

但是,面对疾病,只有乐观是不够的。在面对疾病时,需要更大的心智与能量,以穿越般的思想力度,还有对生命责任的担当,从层层灰暗的概念中索取理性之光,才能真正不惧疾病。

黄小霞可以说是病床上的哲人,是一个真正有信仰的人,一个真正坚持精神高度的写作者,淳厚,坦然,诚朴,有尊严。她躺在病床上,却比很多站立着的人看得更高,她囿于病床,却比很多游走四方的人拥有更辽阔的心。

我们不能说黄小霞天生乐观,无比坚强,但即使是被逼出来的,是命运把她逼到了墙角,要将她置于死地,我们也能看到,她对自身疾病经历的创作,达到了少有的高度和深度。对于生与死的思考,可以说黄小霞的写作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她贡献的是生命哲学,是超越了功利的哲学。这是一个作家面对生死时,能带给世人的最大意义。

“经过生与死的角逐之后,死神终于在黎明来临之前逃匿。生命获得了重生,胜利的号角吹响在凯旋的路上。重生带来了希望,所有的苦难在一道惊悚的疤痕中落笔成诗。”(《我看见,你在黑暗中跳舞》)“在这个全亚洲最大的地下治疗室,我曾走过生命的幽谷,迎着黎明的曙光,让生命继续在阳光下前行。”(《走过生命的幽谷》)

当我们重新读《六月荼》中的这些句子时,可以感受到她的高度、深度和她写作的意义所在。

黄小霞见证并经历过这样重大的疾病,如同一则超现实主义的寓言,她以这样的经历创作出《六月荼》,让医学、疾病与文学有了内在关联,作品贯穿了疾病、思考,人生实现了超越与升华。黄小霞的散文让我们感受到,疾病从来不只是生理性的问题,而有着精神性的指向。在身体的暗夜中,“疾病”成为我们每个人精神状态的隐喻,疗病则引申为救治,思考则是超越提升。顺着这样的阅读逻辑,我们也可以将思考的对象扩大到整个民族。这正是我们读《六月荼》后能得到的更深层次的启示。

“在人生处于低谷的时候,心中的那束光一定不能熄灭,用苦难浇灌的花朵,才能更加历久弥香。”(《生命,在磨砺中升华》)人生几十年,健康美丽的女性,要经历苦难之后,最终被岁月重新带回了芬芳并将永远芬芳的花园中。

黄小霞的人生与写作,从最美的遇见开始,鲜艳芬芳,即使被苦难浇灌之后,在六月如荼,开得最灿烂、最繁华,开到时光的无尽处……

作者简介

蔡华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发表于《人民日报》《散文选刊》《海外文摘》《西部散文选刊》《羊城晚报》《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湖南文学》《散文诗》《散文诗周刊》《佛山文艺》《新世纪文坛报》《人民铁道》《宝安日报》《青年文学家》等多家文学刊物与报纸,并入选多种年选。出版了个人文集《守护精神的家园》《家园回望月满山》《山水有声花履痕》。






上一篇:会书写生活的诗人
下一篇:记忆中的中秋节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